首頁 要聞 焦點

即日起入境普篩 總計須採檢3次

指揮中心宣布,自7月2日起強化入境檢疫措施。(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宣布,自7月2日起強化入境檢疫措施。(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賴玟茹、李怡欣/臺北報導】1日國內新增50例確診病例,分別為47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13例死亡。指揮中心也宣布,自7月2日起強化入境檢疫措施,所有入境旅客都要PCR篩檢,基本上都要檢驗3次,分別為入境時PCR、檢疫10到12天間居家快篩、檢疫期滿前再次PCR,且所有陽性個案都會進行病毒定序。

根據疾管署公告,高風險國家共計七國,分別為巴西、印度、英國、秘魯、以色列、印尼及孟加拉,自6月27日起,凡是從「高風險國家」入境旅客(過去14天旅遊史、含轉機)一律由專車接送,並直接入住集中檢疫所14天。

只要檢驗陽性 均須進行病毒定序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重點高風險國家」旅遊史入境旅客除維持現行專案,另增加10至12天以「家用快篩」採檢1次;其餘入境旅客機場入境時,皆須PCR篩檢1次,在檢疫14天期間,除於12至14天再次PCR篩檢外,另增加10至12天以「家用快篩」採檢1次,所有入境旅客,只要檢驗陽性者,均進行病毒基因定序。

對於過去外界提出應全面篩檢,指揮中心都不予採納,如今政策轉變的原因為何?陳時中進一步說明,過去除了專案以外,都在家做居家檢疫,但會擔心若入境就篩檢,如有偽陰性,將會造成防疫鬆懈,可能會增加家庭內親密感染,現在因入境者都已入住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也就不會有家戶接觸的風險,縱使偽陰性也不會增加傳播風險,因此專家認為入境全篩是合適的。

另外,陳時中提到,針對因應變異株,外界提出是否延長時間,或入境7日後再採檢等各種想法,但專家分析認為,雖然變異株的傳播力增加,但沒有潛伏期增加的證據,反而希望相關病例及早發現會更好,所以採取檢疫期間增加「家用快篩」採檢等做法,讓病例及早被發現。

機場已做好相應準備措施

對於入境全數採檢,機場是否有相關因應措施?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現在每星期以週五入境人數最多,其次為週三,其餘平均入境人數落在200至1千多位,依據每日航班數不同而有差異,每天也都會檢視隔天的預報名單,對於採檢原則,還是沿用去年建置的T1、T2各5個採檢站做安排,如遇到同一時段有多個航班時,機場端將依據預報人數調整採檢人員。

陳宗彥也說,原來對於專案國家本身的動線外,有症狀旅客則會依照原本SOP處置動線安排,至於一般無症狀的旅客,入境後到採檢動線也已經建構好,採檢完後,就能搭乘防疫計程車到防疫旅館。

行政院長蘇貞昌1日也表示,現階段仍然以落實防疫三策略,包含「入境一律集中隔離,一律PCR檢測」、「熱區廣篩與迅速匡列、隔離」及「加速疫苗施打」。

母打疫苗餵奶後女嬰亡  因呼吸道感染

至於疫苗接種情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3萬6,151人次接種疫苗,其中AZ疫苗有3萬2,995人次接種,莫德納疫苗則有3,156人次,截至目前累計204萬3,218人接種疫苗,涵蓋率為8.52%。

另外,疫苗接種後死亡的不良事件,則新增18例,其中有1例為原通報危及生命後轉死亡事件、另1例原通報非嚴重不良事件後轉死亡事件。莊人祥說明,死亡年齡在0至95歲之間,其中,0歲個案就是上述打疫苗哺乳媽媽的2個月大女嬰,家屬質疑女嬰死因與疫苗有關的通報案件。

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目前累計271例,年齡介於2個月至101歲之間,其中204人為75歲以上長者。莊人祥表示,有61例已完成解剖,其中41例都與慢性病有關,其餘死因則為脊椎骨折、因食物窒息等,至於2個月大女嬰的死因,經解剖確認為上呼吸道感染、雙肺有大葉性肺炎,初步研判都與疫苗沒有關聯性。

本土增47例 新北20例最多

1日新增47例本土病例,其中21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22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6月22日至6月30日。

個案分布以新北市20例最多,其次為臺北市18例、桃園市5例、高雄市2例,新竹市及新竹縣各1例;其中28例為已知感染源、3例關聯不明、16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4,853例確診,分別為1,175例境外移入,1萬3,62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累計103例移除為空號。自2020年起累計661例死亡病例,其中有653例本土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