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港府高壓統治 港人進入長期抗戰

圖為2019年7月21日43萬港人在銅鑼灣的反送中大遊行。(大紀元)
圖為2019年7月21日43萬港人在銅鑼灣的反送中大遊行。(大紀元)

【記者李怡欣/臺北報導】香港自由被大幅限縮,港府高壓統治造就港人離散現象,民團經濟民主連合與《如水雜誌》8月2日舉辦「離開家土後,香港人何以為香港人」線上講座,探討離散港人的運動想像,以及海外戰線下一步的可能性。

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表示,港人自由運動進入長期抗戰階段,運動型態被迫改變,一為在港本土「伏流」,另一路線則是海外「洋流」派。港共政府對港人行使的鎮壓手段,就是共產黨50年代對中國人進行的「鎮壓反革命運動」的恐怖統治;但是民主世界開始「天下圍中(共)」,中共越被孤立、越衰弱,越要表現張狂強悍,於是拿香港出氣。

他認為,中共氣數已弱,或許傾倒非一時半刻,瘋狂鎮壓只會增強香港認同,香港本地如「伏流」正尋找自己的水道。

至於離港「洋流」,港版《國安法》上路後,迄今已有10萬人離港,這波政治性移民潮有鮮明政治意識,將改變海外港人社群型態。有人提出,海外「小香港」特區,由商業建造殖民地;吳叡人說,國際特許城市的做法不切實際。

港人離散將成「流亡與移民的結合」

吳叡人認為,「無根的流亡難以為繼」,海外港人離開本地母體,進入海外長期抗戰,需仰賴新母體;來自「生根」移居地入籍、取得公民身分的香港移民社群,形成全球網絡,類似臺灣世界同鄉會概念,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各類社群如商業、教育、政治影響團體等有機連結,以此伸展海外戰線,長期影響當地國對港外交政策。

他舉例,這一代港青來到臺灣,創造海外香港社群,接著出生移民地的二代港人,持續建立維繫香港認同。人在海外、心在故土,「在地化」無可避免,可透過遠距民族主義,避免認同逐漸稀釋,當然多重認同也非問題。

《如水》雜誌主編張崑陽也分享,「家土」無邊界,記憶如何傳承?如時間太過遙遠,缺乏實地感,子孫恐流失香港認同,因為離開家土的痛苦是難以傳承的,「後輩看『反送中』感到遙遠,就像現在我們看六四天安門事件」一樣,人道立場將大於民族本位。

張崑陽表示,不像猶太人遷移經驗留下了世代清晰的印記,港人離散海外,受當地國各種救生艇計畫的照顧,這種全然不同的處境,百年後呢?港人下一代恐成新美人、新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