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搶占商機發展產業 臺太空中心擬升格法人

科技部20日舉行太空中心30週年記者會,會中也展示衛星模型。圖為預計明年底發射的獵風者衛星。(中央社)
科技部20日舉行太空中心30週年記者會,會中也展示衛星模型。圖為預計明年底發射的獵風者衛星。(中央社)

【記者袁世鋼/臺北報導】總統蔡英文6月16日公布《太空發展法》,原隸屬於科技部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國家太空中心將轉型為獨立的行政法人,科技部20日舉行「國家太空中心成立30周年記者會」,強調未來將肩負建立本土太空產業的任務,打入國際供應鏈,在5年內成為太空國家重要成員。

科技部長吳政忠致詞時表示,世界各國在過去30年已為太空產業打下基礎,但在未來的30、40年,太空產業將近入新的紀元,從過去發射軍事大型衛星進入太空的時代,邁向與每個人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好幾萬顆低軌道衛星將在2千公里的高空與地面連成一片網形成「新藍天」,臺灣也將在既有的資通訊產業基礎上發展太空產業。

吳政忠指出,行政院於2019年通過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將在10年內投入新臺幣251億元;蔡總統在2020年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時,將太空產業正式列為我國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2021年更進一步通過《太空發展法》,為我國太空發展建立法源依據。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第三期太空計畫正在修改中,會更貼近產業端。

與會的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強調,臺灣領先全球的半導體、資通訊技術將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臺灣將會是重要供應鏈,成為太空產業的後盾,這也潛藏巨大的商機,臺灣不會缺席;尤其未來10年內,超高速運算及人工智慧將是重要技術,而臺灣在相關晶片的研發技術,將使一些困難的計算能夠達成,且成本很低。

將爭取雙倍以上預算 發展技術培育人才

吳宗信透露,國家太空中心法人化流程正在進行中,科技部已提交立法院審議,最快可在這個會期通過,接著籌備3到6個月後就能正式改為法人;若順利法人化,將延續現址設在新竹,但會爭取蓋新的大樓,並將人員編制從280人擴大至600人,積極爭取年輕人才加入;未來也規劃與教育部討論增設「航太系統工程研究所」。

相較於南韓每年投入約160億元預算,吳宗信表示,我國太空中心目前一年預算還不到30億元,希望未來能爭取雙倍甚至3倍的預算。他也提到未來的衛星發射計畫,包含2022年底的氣象人造衛星「獵風者」、2023年的「福衛八號」、2025年首枚國產的B5G衛星等,希望其中國產的關鍵零組件能達到70%以上,不再仰賴外購。

至於火箭發射場選址,吳宗信說,發射場不只供國內團隊使用,而是像一座機場,讓國外想發射火箭或補充燃料的單位都可以租用,也勢必會帶動場邊的觀光發展、吸引衛星零組件廠商進駐;以臺灣的地理位置來說,最理想的縣市為屏東縣、臺東縣,但一切都要等太空中心法人化後才能實質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