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色彩學與修煉文化(4)

美術界一直流傳著一句非常有名的話,甚至不少學校裡也都這麼教:「紅、黃、藍三色,能調配出所有的顏色」。(123RF)
美術界一直流傳著一句非常有名的話,甚至不少學校裡也都這麼教:「紅、黃、藍三色,能調配出所有的顏色」。(123RF)

文/Arnaud H.
(接上文) 
色彩學與修煉文化(1)
色彩學與修煉文化(2)
色彩學與修煉文化(3)

縱觀美術史,今天流行的色彩學理論卻與古人的大相逕庭。美術界一直流傳著一句非常有名的話,甚至不少學校裡也都這麼教:「紅、黃、藍三色,能調配出所有的顏色」。在筆者看來,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

追溯到兩百多年前,在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促進科學思想抬頭的背景下,十八世紀的一些學者,比如德國版畫家勒布隆(Jacob Christoph Le Blon)、數學家邁爾(Tobias Mayer)、英國昆蟲學家兼製版師哈里斯(Moses Harris)等人先後通過實驗,並結合數學與科學領域的研究,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一套通過紅、黃、藍三種基礎色調合出其他顏色的近代色彩理論體系。這些理論成功影響了美術界,逐漸在圈內被當作了色彩原理。

然而,經過專業訓練的美術工作者或者天生對色彩較為敏感的人,在仔細觀察下卻能發現:紅顏料混合黃顏料得出的顏色嚴格說來是一種偏灰的橙色,藍色加黃色調出的其實是偏灰的綠色,紅色混合藍色得到的實際上是紫灰色。大家在商店裡買到的純橙、純綠、純紫色要比調出來的顏色至少鮮豔一兩個等級。

換句話講,真正與紅、黃、藍鮮豔級別相同的橙、綠、紫等顏色是調不出來的。法國美術家維拜爾(Jean-Georges Vibert)便曾在他1891年出版的著作中專門討論了這一問題,認為「三原色能調出其他所有顏色」是「一個謬誤」(Une erreur)。

在科技領域,原色的概念並不一定固定在三個。比如目前已經研發出以紅、黃、藍、綠四色作為基礎色彩的顯示器,其技術就叫作「四原色技術」。由於考慮到以後可能還會出現諸如五原色、六原色之類的技術,業界乾脆統稱它們為「多原色顯示技術」(Multi-primary color display)。

自古以來,學術界從來都不會只有一種聲音。舉個例子,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提出了六原色理論。在那個時代,人們還沒有統一使用今天的「原色」這個詞,他依照當時美術界的習慣用「簡單色」來形容這六種基礎顏色:白、黃、綠、藍、紅、黑。

英國畫家海特 (Charles Hayter)所撰寫的色彩學書籍裡的插圖局部,顯示了紅、黃、藍三色系統混色後所得到的不同色彩,出版於1826年。(公有領域)英國畫家海特 (Charles Hayter)所撰寫的色彩學書籍裡的插圖局部,顯示了紅、黃、藍三色系統混色後所得到的不同色彩,出版於1826年。(公有領域)

受到達文西的啟發,十九世紀普魯士生理學家黑林(Ewald Hering,1834~1918年)經過大量研究,發現視覺系統的工作基於色彩對立的機制,而色彩則是通過對三組對立顏色敏感度的不同來感知到的,它們是:紅綠對立、黃藍對立、白黑對立。因此,對人眼而言,基礎色彩不會只有三個。這一理論經過其後的諸多專家驗證,逐步成為與三原色理論並駕齊驅的主流色彩理論之一,也促成了現代「自然色彩系統」(Natural Colour System)和「CIELAB色彩空間」(CIELAB color space)的建立,其中將紅、黃、藍、綠(在某些情況下還加上白與黑)確立為原色。

其實世界上不同的色彩學理論還有很多,比如德國的奧斯特瓦爾德色彩系統(Ostwald color system)建立在四原色理論基礎上,美國的孟塞爾色彩系統(Munsell color system)講了五原色理論體系等。

在現實生活中也能發現一些情況。比如從上個世紀末開始,許多名貴商品公司在做高級印刷時,就不用四色印刷了,而是採用更加昂貴的六色印刷,能獲得更為準確的色彩再現。

當然,三原色理論也屬於一種存在形式,但需要明確的是,它只是諸多看待事物的理論之一。在更高境界中看,赤、橙、黃、綠、青、藍、紫每種顏色都有它本身的意義與無可替代的一面,其背後蘊含著龐大的因素,為什麼又一定要從中挑出幾個來定義它們孰是孰非呢?

其實,不止這七色,在畫店裡還能發現許多很亮麗的顏色,都很難通過混色調合出來。比如一種鮮豔的緋紅,如果用大紅加藍或任何一種其他冷色,都會讓混合後的顏色灰暗下去,根本無法保持所需要的鮮明度。

這裡還有一個顏料穩定性的問題。不同的顏料是由不同的物質原料製成的,它們相互間很容易發生一些化學反應,破壞色彩的耐久性或者顏料結膜的堅固程度。而天然提取色只要不隨便混合,就不會有太大這方面的問題。尤其對於油畫之類材料特性敏感的畫種,這一點尤為重要。

舉個例子,比如鎘橙,它直接就是一種單一的橙色色料,而不是紅與黃混合而成的,但假如有人通過鎘紅與鉻黃互相混合而調出橙色,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所得到的橙色很可能會因為一系列化學反應而變成褐色。

因為這些原因,哪怕到了十九世紀,關於顏色混合的禁忌在美術界仍然是畫家間嚴肅討論的內容。但隨著後期各類現代派意識的逐漸抬頭,這些嚴謹的學問慢慢不再受到重視,也導致了一些知識的斷代與失傳,以至於很多繪畫作品由於顏料在幾十年,甚至幾年後,開裂脫落而自行損毀了。這也是歷史進入末法時期,一切都隨著大勢而敗壞的表現。

談了這麼多,其實就是希望幫助大家破除一些固有的觀念。兩個世紀以來,人的思想已經變得與古人差異很大了。在有記載的數千年歷史裡,人類整體的文化、觀念都與現代人大相逕庭。人們嘴上說的尊重傳統只是個形式,其實頭腦中對幾千年奠定的正統思想是不屑一顧的。很多人都被蒙蔽在現實的假相中,跟著敗壞的浪潮隨波逐流。今天,我們彷彿站在一片廢墟中找尋神傳文化留下的痕跡,穿越迷霧,踏過荊棘,一步步走回傳統之路。(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