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高教問題非少子化 學者:關鍵是挹注資源

學者指出,臺灣的高教問題在於國家願意挹注多少資源來厚植師資及培育學生。圖為臺灣大學校門。(大紀元資料照)
學者指出,臺灣的高教問題在於國家願意挹注多少資源來厚植師資及培育學生。圖為臺灣大學校門。(大紀元資料照)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臺灣因受少子化影響,教育面臨嚴重挑戰,未來臺灣的大學約會倒1/3,學生也將減少1/3。但學者指出,臺灣的高教問題其實不是少子化,而是國家願意挹注多少資源來厚植師資及培育學生。

全國私校工會日前辦理系列名師講座,邀請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分享「大學退場與轉型的公共化思考」,從教育公共化理念出發,針對高教治理、教師人力活化、學生受教權保障,以及退場校地再利用提出政策思考與建議。

戴伯芬對《大紀元時報》表示,高等教育因學生人數減少、人口結構轉型,正面臨資源枯竭問題,根據教育部推估的學生人數數據來看,學生人數將會從現在的113萬人,到2029年跌到谷底,約為88萬人,大概減少了1/3。因學生來源減少,除了私校面臨退場外,臺灣高教也面臨嚴重危機。

真正的高教危機一 高等教育品質下降

戴伯芬表示,高等教育擴張時沒有給予足夠經費,加上私校的經費被管制,而高等教育的學生人數增加,導致投入高教的投資不足。弔詭的是,過去考大學時,通常都會選擇國立大學,因為生師比較低。

但現在公私立大學生師比明顯有接近的現象。戴伯芬說,在少子化過程中,過去都認為私校是廉價辦學,可是現在公立大學也一樣,政府用較便宜的經費辦學,導致現在公、私立大學的生師比很接近,「因為少子化,教育資源無法做更好的利用,反而造成沒有辦法好好培養我們的高教人才。臺灣的高教問題其實不是少子化,而是國家願意投注多少資源來厚植師資及培養學生。」

真正的高教危機二 補助學校擴大校地校舍

臺灣明明已出現少子化趨勢,可是從2004年到2012年,臺灣的校地、校舍卻不斷增加。戴伯芬指出,因為大學大肆圈地,所以其實有一群人以辦教育為名義來掠奪原來的農地,擴增的教育用地約有60公頃,大約是現在的永和市那麼大。

戴伯芬說,少子化顯然並沒有成為大學縮編的政策參考指標,反而逆向的把錢從培養人才的部分轉為做建設,挪用原來應放在培養師資的資源;大學的圈地似乎是跟房地產商合流、跟地方派系合流去支持大學圈地運動。

真正的高教危機三 退輔支出吃掉教育預算

高教經費的不足,就是因為退輔預算吃掉太多的教育預算,雖然年金改革有一些推進,但戴伯芬認為,改革好像是進一步退兩步。

真正的高教危機四 教育行政壟斷 資源誤用

戴伯芬指出,這是在這一波高教危機中最嚴重的問題。前面提到的龐大利益,包含大學圈地的利益、聘用人事的利益,導致很多行政壟斷的制度在用新的制度治理學校,臺灣比較嚴重的是學術官僚體制擴張的問題,「臺灣的高教問題,其實就是辦學辦太爛,也不是少子化的問題,辦太爛就是因為沒錢,但是既得利益者卻不願意把錢拿出來。」

高教要辦好 人才要活化 守護公共財

戴伯芬認為,一定要有足夠的老師才能把高教辦好,包含專任老師、兼任老師,還有因應未來高教的變化,應該要有業師(在業界有實務經驗與技能的大專教師)。目前在學校的老師都受了很長的教育,但是在因應整個新時代的變化上確實有些不足,而兼任老師跟業師可以讓整個高等教育在專業成長上跟市場接軌,有比較好的連結。

但是,如果完全用兼任老師跟業師,會造成師資不穩定的流動,因此,戴伯芬認為,教育部可以利用每個系所必修課有多少學分、需要多少專任老師、畢業的選修課有多少學分、需要多少兼任老師,重新訂定師資的要求基準,不要全部用專任、兼任老師,一方面保障教師權益,一方面讓高教的知識較活化。

戴伯芬說,高教退場就是人才活化,以及教育公共財守護的議題,但是因為利益團體太強大,包含大學校長或是私校董事會,過去他們在大學擴張的土地開發過程中得到非常多的利益,以致於不太願意也不太可能放棄既有利益。

但是,社會卻缺乏可以監督跟制衡的力量。戴伯芬表示,工會可能是其中一個,但還需要有更多社會力介入,盯緊少數利益團體,避免高教資源被私有化,並讓高教資源可以回復為公共使用。

她說,現在討論的許多問題都不是少子化的問題,也不是簡單的高教緊縮問題,而是臺灣在整個人口結構變遷的過程中,如何好好利用有限的資源去培養臺灣要的人才,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