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兩岸教育融合 對臺生無吸引力

圖為中國學生。(STR / AFP)
圖為中國學生。(STR / AFP)

【記者李怡欣/臺北報導】中共人大樣板「臺灣省代表團」建議兩岸教育融合,對此,臺北海洋科技大學副教授吳建忠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表示,所謂「臺灣省代表團」不能代表臺灣人,這樣的言論主要是對中國內部宣傳,統戰手法越來越被臺灣人識破,教育融合對臺灣年輕人起不了大效應。

中共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代表張雄認為,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有效途徑是教育融合,建議中國教育部門逐步擴大臺灣學生招生名額,以及中國大陸學生赴臺學習人數,中國的大學要為臺生量身訂作課程、提供就業前實習機會,組織臺生參加「社會實踐」深入了解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此外,中國教育系統可擴大引進臺灣教師到中國工作,以促兩岸教育雙向融合。

吳建忠表示,中國經濟下滑,失業率居高不下,今年中國畢業生人數又創新高,工作機會「僧多粥少」,中國自身都難消化待業人群,怎還有剩餘空間「優惠」給臺生?此外,中國課堂思想審查,高漲的民族意識與愛國主義,都讓赴陸臺師、臺生難以適應。

中共促統方式 效果不大

中共透過實習就業誘因,吸收適合對臺統戰的臺灣草根青年。吳建忠坦言,確實疫情前,曾有臺灣的新聞傳媒科系爭取對岸實習,學生散落大陸各個城市,結果臺灣這邊的指導老師訪視有困難,無法追蹤學生在陸形況。

中共持續找統戰樣板,近期利用擴大培訓臺灣網紅、電商直播主;前幾年也有福建惠臺政策臺人到廈門當社區主任助理、實習就業創業臺青等,地方政府花錢買單;找臺歌星唱祖國歌,過氣藝人表態熱愛祖國等,

多管齊下的促統方式,打造各種領域的「愛祖國臺青」樣板,營造兩岸統一希望的假象。這種惠臺利多,最後都淪為短暫試點,零星個案無法「普惠」。

再者,所謂「組織臺生參加社會實踐,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就是帶你到中國尋根,走訪莫高窟、古廟、舊城名勝,或科技體驗敦煌壁畫、動態古畫等「沈浸式體驗」,鼓勵臺青用文化創意創業,經營咖啡館等。吳建忠質疑「這些鋪排真能喚起臺灣民眾情感?根據以往經驗,效果都不大」。

政府須補強臺灣民主防護網

明知無效,但為了達成「統戰績效」,中國地方政府只能持續「消化預算」官僚式執行傳統統戰工具,想想也是很蠢,吳建忠不相信臺灣民眾看了這些愛國歌星演唱,或參觀了中國文化古蹟,就會認為兩岸應該統一。

在烏克蘭被襲擊之際,中共持續對臺「和戰兩手」策略,此刻提出教育文化融合,主要是對中國境內維穩宣傳為主。料中共將持續各種惠臺利誘,當然也會有臺灣人為利所趨。吳建忠認為,「人民幣香」這種心態不可取,但臺灣目前國安相關法令僅規範中共對臺選舉的介入,其他面向如共產廟、唱紅歌、入中國籍等,就是依法處理,呼籲政府仍須不斷補強臺灣民主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