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時勢所趨 臺印五面向合作不嫌晚

臺灣、印度可以有更多的合作。圖為2017年12月2日至中華民國總統府參與「Icredible India!不可思議的印度」歌舞表演之舞者資料照。(中華民國總統府提供)
臺灣、印度可以有更多的合作。圖為2017年12月2日至中華民國總統府參與「Icredible India!不可思議的印度」歌舞表演之舞者資料照。(中華民國總統府提供)

文/記者李世勳
臺灣和印度同為印太地區重要的民主國家,但由於歷史、國際情勢等因素,兩國以往的交往並沒那麼熱絡,但這一切在美中貿易戰、中印邊界衝突、中共病毒(COVID-19)大爆發後便開始改變, 臺灣、印度未來該如何更密切合作?

印度學者戴先卡(Dhruva Jaishankar)在文章〈印太的印度與臺灣〉(India and Taiwan in the Indo-Pacific)中解釋,臺灣與印度雖然在1995年互設辦事處,但印度由於「一中政策」的關係(雖然不像中共自己說的「一中原則」那麼嚴格),與臺灣的交往一直沒那麼熱絡,臺灣對印度向來有不結盟傳統、區域關注不同等因素也有所顧慮,臺印雙方也沒有軍事合作的傳統(不像臺灣與新加坡、美國那樣),更多的合作也難以想像。

但這一切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而改變,一方面中共對臺灣的武嚇壓力不斷增加,中共「戰狼外交」也讓國際社會看清中共面目,這些都讓世界對價值同盟感到重要,加上2020~2021年中印間的流血衝突,還有中共病毒(COVID-19)大爆發後產生的供應鏈重組,臺印雙方開始覺得應該有更多的合作。

那麼,臺灣與印度接下來該如何更緊密合作呢?戴先卡提供了五個面向的建議。

面向一:經貿應更緊密合作

戴先卡認為,雙方目前最該著重的是經貿關係,他表示,印度必須演進成為臺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投資與製造的目的地,一起整合進入全球可信任的價值供應鏈裡。

臺灣有強勁的科技業,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而不少企業正在離開中國,轉往別地製造,印度就是一個不錯選擇。

但雙方沒有自由貿易協定,印度有著關稅的問題,許多廠商必須藉由第三地輸入材料到印度,增添不少麻煩與成本,同時印度也有缺少技術勞工的問題。

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指出:「如果雙方都能開放並逐步減少關稅,臺灣的研究機構估計,相比現在的關稅而言,印度可省下約6,515萬美金,臺灣可省下2億5千萬美金。」

而現在有消息指出,雙方正在談貿易協議,去年12月《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印度與臺灣已開始就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設立半導體生產中心展開協商;兩國2021年稍早已成立了4個工作小組,聚焦於雙邊投資和自由貿易等協議的洽簽,以及設立半導體中心、培訓產業所需高級專業人才。

為吸引半導體投資,印度還通過一項約100億美元生產激勵機制,推動半導體和顯示器製造生態系統的發展。同時,印政府還承諾300億美元支持將印度打造成為電子零組件及半導體製造中心。

外貿協會會長黃志芳,今年2月接受《大紀元時報》英文版專訪時提到,疫情打亂了世界供應鏈,他認為臺灣與印度可以好好藉此機會共同創造「新常態」,「重整的全球供應鏈將定義『新常態』的情況,印度加上臺灣,我們雙方的能力是互補的,整合起來將非常有前瞻性」。

面向二:更多的科技合作

戴先卡建議臺印雙方可在科技上多合作,他指出,中印邊界衝突以來,印度對中方的科技產品開始不信任,對中方爭取公共設施的案子開始嚴審,並將中共的設備排除在印度的5G建設之外。

的確,印度對中共科技產品開始提高警覺,今年2月時印度政府就禁止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網易等公司旗下超過54種應用程式(App)在印度上架,並指這些App對印度人的隱私和安全構成風險,之後,印度所得稅單位針對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的多處據點展開搜查。

在印度對中共科技不信任下,臺灣可爭取成為可信賴的合作夥伴,而且雙方在商業上很有合作潛力,臺灣科技業在硬體很強,而印度的軟體業也有實力,且價格有競爭力,雙方有互補的合作潛力,戴先卡指出:「在地緣政治與安全問題以外,在很多科技領域與雙方都有很強的商業潛在發展。」

外貿協會會長黃志芳對《大紀元》說,世界經濟接下來的三十年主軸將是軟體業,印度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很有能力抓住這商機,「可預見的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快的會比以往數位化,我們可想像一個線上線下、實體虛擬複雜交會連結的世界,下一個三十年將建立在根本革命性轉變的科技上,像是區塊鏈、衛星連線、人工智慧、智慧移動等。」

黃志芳說:「你們(印度)有這經濟體,你們(印度)有這科技,你們(印度)有這人口,我很有信心在這數位時代大放光彩。」

面向三:軍事安全的合作

戴先卡指出,臺印雙方可在軍事安全上試著多合作。他提到,雖然直接的軍事合作仍受限制,但通過「四方安全機制」、東南亞、歐洲的夥伴,臺印或許可有間接的合作。

而且近年來,印度較多參與太平洋事務,或是對東南亞的人道援助,或是派遣艦隊加強與友好國家的軍事合作,他表示:「軍事合作的謀合得花很多時間,但(臺印)雙方在策略評估、情報、語言、科技訓練、雙方系統的發展上,仍有不少可能性。除此之外,包括這些面向的安全合作,是可以由民間機構來領導進行的。」

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在〈後疫情時代的合作:印度與臺灣關係〉(India-Taiwan Relations; Post-Pandemic Cooperation)指出,臺灣對中共的軍事情報可幫助印度,而印度對共軍在海陸行動上的觀察可幫助臺灣。

賴怡忠指出,臺印雙方都有非正式的武官隨著辦事處互駐,可啟動更好的交換資訊,軍艦也可停泊到雙方的港口,軍事智庫人員的交流也對防衛上更深層的合作有助益。

面向四:教育合作還有很大潛力

戴先卡指出,教育上雙方還有很大的合作潛力,他提到,臺灣是個民主社會,是印度了解中文世界理所當然的憑藉。教育上與語言訓練上的合作,尤其是對國安領域人員的語言訓練合作,提供了雙方拓展戰略合作上的機會。

戴先卡表示,但這就得要臺灣提供更多高等、專業的教育機會,像是研究生獎學金,某些領域學程得提供英文教學,互相承認學位,更方便的簽證,以及提供短期工作機會,或是短期交換學程,這些都可以加速大學間的交流。

印度駐臺代表戴國瀾去年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就透露,臺印雙方在教育上的交流偏少,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戴國瀾當時說,目前在臺灣攻讀碩、博士學位的印度籍學生約3千人,其中包括臺灣高科技產業的儲備人才。戴國瀾指出,這數據在全球總計75萬名印度海外留學生的占比極小;同樣的,臺灣每年約1萬人次造訪印度,這數據在臺灣平均每年1‚500萬出國人次的占比也不高。

戴國瀾說,印臺互訪人數近年穩定成長,但幅度不大。印度提供臺灣多樣入境便利措施,包括申請程序簡便的電子簽證。他期待全球疫情稍歇後,印臺將有更頻繁的人員互訪。

面向五:非政府間的對話

戴先卡表示,非政府間的對話也將是重點,這些對話可以是智庫學者間的,也可以是商業界的對話,未來可以擴展談論到如何應對資訊戰與外國影響力作戰的議題。

他舉了瑞辛納對話(The Raisina Dialogue)的例子,這會議由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 與印度外交部合作主辦,這是每年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多邊會議。自2016年成立以來,該會議已成為印度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旗艦會議,臺灣的智庫也有不少合作。

這些交流可以漸漸拓展到不同領域, 像是投資、供應鏈合作、科技發展、軍事意見交流、公衛領域,甚至是國際組織的改革。

戴先卡最後表示,臺印關係雖然還在萌芽階段,接下還有許多變數,包括中共二十大後的政治情勢、臺灣之後的大選、國際所擔憂的臺海衝突,在在都牽動兩岸情勢,也影響著印度對臺灣的關係,但不管如何,把握住這五面向——經貿、科技、安全、教育、智庫——的交流,在未來的數十年裡,臺印交流可以有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