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紀元廣場

因鹽擦出臺港「衝擊」的火花 ——香港鹽工求學記

前鹽田梓鹽工高彤到台灣學習與生活大半年來,她用「衝擊」一詞作為小結,她趁假期到訪台灣嘉義縣知名的洲南鹽場學習不一樣的晒鹽工藝,期待日後可以整理香港鹽業史。(大紀元合成)
前鹽田梓鹽工高彤到台灣學習與生活大半年來,她用「衝擊」一詞作為小結,她趁假期到訪台灣嘉義縣知名的洲南鹽場學習不一樣的晒鹽工藝,期待日後可以整理香港鹽業史。(大紀元合成)

文/曾蓮
一粒小小的「鹽」,讓三位來自香港,背景各異的朋友相聚在一起,擦出了火花,以記錄鹽工日常、普及鹽業知識的網頁「三粒鹽記」由此誕生。但聚散有時,2021年是充滿變動的一年,「三粒鹽」各奔東西,翻開人生的另一頁。

綽號「百變鹽」的高彤到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深造,並在假期到訪嘉義縣知名的洲南鹽場,學習不一樣的晒鹽工藝,拓寬眼界。在臺學習與生活大半年來,高彤用「衝擊」一詞作為小結,她感恩生命中有這樣一個階段到他鄉學習,遇上更多有趣的人和事,這段經歷是她人生中難忘的一筆。

高彤在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深造。(受訪者提供)高彤在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深造。(受訪者提供)

從並不知道香港有鹽業,到大學畢業後投身做全職鹽工,再跳出香港,到臺灣具有200年歷史洲南鹽場考察,高彤感到自己的世界在不斷的拓寬。過去讀歷史系的她,如今來到臺灣轉讀建築與城鄉專業,有機會認識到更多不同背景的同學,並體驗不一樣的城鄉共融生活。每一天對她來說都是「衝擊」,在香港工作後,再赴臺求學,讓她感覺更為充實,可以學到的事物更多。

曾在香港鹽田梓工作的「百變鹽」高彤。(受訪者提供)曾在香港鹽田梓工作的「百變鹽」高彤。(受訪者提供)

與「鹽田」結緣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的高彤,大學期間曾參與鹽田梓導賞員計畫(鹽田梓,亦作鹽田仔,是位於香港新界西貢海的島嶼)。第一次與這個小島結緣,島上大片的紅樹林令她印象深刻。隨後2019年的「鹽田梓藝術節」,她再次到鹽田幫忙,當時她已有一份全職的編輯工作在身。從做義工到後來全職投入鹽場的工作,高彤感到收穫良多:「這是一個好難得的機會,我覺得很符合我想做的工作,因為我本身都好喜歡跟人交流,我也可以用自己在大學學到的一些知識,去推動這個項目,並可以從中學習一些有關於香港的歷史。」她感動於「大粒鹽」葉陳立(David)對她毫無保留的教學,師姐「細粒鹽」曾琬淳的默默協助,三人一起創立了「三粒鹽記」,高彤作為主要的小編,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亦豐富了她的知識。

「大粒鹽」葉陳立(中)與兩位徒弟——「細粒鹽」曾琬淳(左)和「百變鹽」高彤(右)。(受訪者提供)「大粒鹽」葉陳立(中)與兩位徒弟——「細粒鹽」曾琬淳(左)和「百變鹽」高彤(右)。(受訪者提供)

David為了鑽研晒鹽的工藝,多年來,自費走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吸收不同的經驗,再回到鹽田梓實踐。高彤說:「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彼此之間的感情好像家人一樣,David毫無保留的把他學到的一切都傳授給我們,真的很感動。」

訪嘉義洲南鹽場獲得啟發

在鹽田梓工作一段時間後,高彤在David的鼓勵下,開始計畫赴臺學習建築與城鄉專業。

嘉義縣布袋鎮的洲南鹽場於1824年成立,2001年起一度荒廢,2008年在有心人的推動下重生,乾涸的鹽田再次重現了生機。David過去考察過這個鹽場,對其印象深刻,在他的推薦下,高彤在新年前夕有機會到訪鹽場,觀察和學習晒鹽工藝。雖然只有短短9天的體驗,高彤感到獲益良多:「我去到洲南鹽場,也是可以用『衝擊』二字來形容,首先技術會是另一種方法呀,雖然大家都是水流式晒鹽,但因為結構不同,所以晒鹽的技巧都會不同。」

高彤(前一)在臺灣求學期間到訪洲南鹽場體驗。(受訪者提供)高彤(前一)在臺灣求學期間到訪洲南鹽場體驗。(受訪者提供)

她觀察到,洲南鹽場的晒鹽方式和工具,跟已經消逝的大澳鹽場的水流法相似。例如在大澳舊相片中工人用的鹽耙,在洲南鹽場也有同樣的工具。當地因地勢而建蒸發池和結晶池,設計巧妙,且有多種不同的生產模式,產出的霜鹽、藻鹽、粗鹽、鹽花、藻鹽花、旬鹽花等,都令人大開眼界。與鹽場負責人蔡炅樵交流後,更加引發她進一步思考:「這裡的一切啟發了我對鹽業更多的想像,以及他們有自己一套好完善的文化產業,都會讓我思考鹽場可以在一個怎樣的生產模式下去營運,香港的鹽業又可以怎樣建構?」

位於嘉義縣布袋鎮的洲南鹽場。(受訪者提供)位於嘉義縣布袋鎮的洲南鹽場。(受訪者提供)

在洲南鹽場考察的最後一日,適逢即將過年,鹽場舉行了祭拜土地公儀式,高彤第一次參與,感覺十分特別:「這裡新年前都拜土地公,有敬天謝地的意思,我覺得是一種尊重自然的表現。」她描述,在洲南鹽場拜土地公,工作人員各自準備自己喜歡吃的零食,放置在紅色碟上,上香拜過後,就會燒金銀紙給土地公,完成整個祭拜儀式。

洲南鹽場在過年前夕舉行了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受訪者提供)洲南鹽場在過年前夕舉行了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受訪者提供)

今年二月,高彤受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之邀,結合她做歷史研究的背景和實踐經驗,主講一場線上講座「閱報識鹽:閱《新界周報》懷古香港官富場」,從歷史文獻分析香港鹽業的發展歷程,並分享自己做鹽工的經驗及在臺灣考察的點滴。

她認為在臺灣的觀察帶給她很多啟發,過去未曾認識到的工藝,經過親眼觀察,以及跟當地鹽工進一步的交流,啟發她明白了過去香港鹽場文獻中記載的內容,她期望日後有機會進一步整理香港鹽業發展史。

感受臺灣城鄉共融之美

在臺灣半年多,高彤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近期她選修了一個學分是學習耕田的技能,過去在香港未耕過田的她感到很新鮮:「耕田和晒鹽,都是一級產業啊!在香港讀書應該沒有將耕田的技能,作為選修課學分的,最驚訝的是,在臺大校園內有一塊實驗農田給我們參與!在臺北這一高度城市化的地方,抬頭就可以看到101大樓,在高樓大廈之間還有一片綠地,感覺很難得。」

臺大校園內的實驗農田。(受訪者提供)臺大校園內的實驗農田。(受訪者提供)

基隆海港與山的獨特地理環境令高彤印象深刻。(受訪者提供)基隆海港與山的獨特地理環境令高彤印象深刻。(受訪者提供)

高彤所讀的專業有許多實習機會,近期她的實習地點在基隆,她很喜歡這裡的環境:「基隆是一個海港城市,這裏的地理環境很獨特,真是可以10分鐘從山到海港,城市與山、海的距離那麼近,是一個很獨特的景觀。」在基隆實習的日子,其中一個項目是設計空置的警察宿舍,規劃一個合作住宅的方案,她曾經研究過香港的公共房屋,對比臺灣的合作住宅概念很不同,這讓她對房屋議題產生了新的看法。

高彤曾跟老師到訪屏東,考察當地埋葬八瑤灣事件遇害琉球族的墳墓。(受訪者提供)高彤曾跟老師到訪屏東,考察當地埋葬八瑤灣事件遇害琉球族的墳墓。(受訪者提供)

* * * * * * * * *

回顧赴臺灣進修的日子,高彤對自己做出的決定感到滿意:「我覺得這段時間,可以讓我有精力去整理過去一段時間學習到的內容,除了在臺灣學習到新的知識外,我還可以處理和蒐集更多有關鹽業的資料,從而進一步推廣出去。」談及有的港人抱著移民想法到臺灣讀書,她認為應該分開處理:「我覺得讀書和移民是兩件事,既然一所大學給了你一個學位,那麼就要善用這個資源充實自己,才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