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內

製造業降溫 5月指數創近2年新低

中經院1日公布5月經季節調整後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續跌2.8個百分點至53.5%。(中央社)
中經院1日公布5月經季節調整後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續跌2.8個百分點至53.5%。(中央社)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中經院1日公布5月經季調後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連續23個月呈現擴張,但指數續跌2.8個百分點至53.5%,為2020年7月以來最慢擴張速度。

根據中經院最新調查數據顯示,領先反應景氣動態的新增訂單指數,已連續2個月緊縮,指數續跌2.1個百分點至45.6%。中經院院長張傳章指出,由於疫情影響產線調動能力,加上延單、砍單因素,生產指數也同步中斷連續22個月的擴張轉為緊縮。

值得注意的是,俄烏戰爭使得原物料價格指數再度回升,超過80%以上的上升速度,但5月指數已經大幅下跌14.8個百分點至69.3%,是2012年7月創編以來最大回跌幅度。

張傳章指出,在面臨訂單生產緊縮,原物料價格鬆動,庫存壓力攀升的情況下,製造業PMI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自2020年8月以來首次呈現緊縮,5月指數再重跌8.9個百分點至44%。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則分析,今年製造業景氣呈現上熱下溫、上肥下瘦,以及電子優於資訊等3大特色。第一,臺灣景氣上半年、尤其是Q1較為熱絡,4月後出口接單下滑,主要是受到中國封城影響,造成廠商Q2營收下滑,加上通膨也持續抑制終端需求,對臺灣3C產品需求降低,以及美中經濟成長率下修,皆增添今年下半年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王健全進一步說明,上肥下瘦是指上游比中下游來得好;電子優於資訊,是指5G、高效能運算、物聯網等新興商機,持續推升電子業表現,相較之下,資訊業則因消費性產品需求走弱而受到些許影響。

內需急凍 NMI驟跌至45.1%

中經院公布5月未季調臺灣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中斷連續10個月擴張轉為緊縮,指數驟跌10個百分點至45.1%,為2020年5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

未經季調的商業活動與新增訂單,皆中斷連續2個月擴張轉為緊縮,指數分別驟跌17.1與15.3個百分點至37.8%、37.5%,皆為2020年5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

非製造業6個月展望指數已連續2個月緊縮,5月指數續跌9.9個百分點至35.8%,為2020年6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八大產業自2021年6月以來首次全數回報未來六個月展望呈現緊縮。

張傳章表示,非製造業NMI的部分,因為人民自主防疫,加上升息、通膨因素環伺,中國封控政策導致供應鏈斷鏈、需求下滑,以及員工確診人數激增影響人力調度和商業活動。因此,訂單跟未來展望指數都紛紛重挫或轉為緊縮。

王健全建議,疫情經過兩年,這波疫情再起可能讓很多業者動搖停業的念頭,政府應強化紓困振興,例如發放預付折扣券,讓業者可以先有現金流入帳,以度過疫情難關;張傳章也表示,政府可以發揮點火作用,刺激民眾消費欲望,如果未來疫情控制得宜,相信還會有一波消費熱潮。

至於未來面臨數位轉型、淨零排放議題,都會加重政府面對通膨的壓力。王健全認為,政府也可以推出新時代的投資抵減措施,並增加落日條款,若5年內有投資抵減的推動,相信對於產業及紓解通膨都有正面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