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新品系「季新鴨」 人工授精成本減五成

圖為畜試所宜蘭分所副研究員魏良原說明肉鴨新品系「季新鴨」。(中央社)
圖為畜試所宜蘭分所副研究員魏良原說明肉鴨新品系「季新鴨」。(中央社)

【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農委會畜試所7日發表肉鴨新品系「季新鴨」,將受精持續性延長,母改鴨的人工授精從3天一次延長為6天一次,節省人工授精一半成本,達新臺幣3,100萬元,並降低緊迫、發炎,提升動物福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舉行「節省肉鴨生產50%人工授精成本—新品系季新鴨技轉落地」記者會,進行技術授權簽約儀式,技轉給種鴨場黎明農牧場。

畜試所宜蘭分所副研究員魏良原表示,全臺肉鴨年產量約3,300萬隻,扣除占7%、220萬隻的番鴨及占19%、630萬隻的北京鴨,最大宗為占74%的土番鴨,年產2,450萬隻。

魏良原說,土番鴨主要由公番鴨與母改鴨屬間雜交而得,為確保受精率,每3天即需人工授精且全年無休,屬高度密集生產模式,但頻繁注精易對鴨隻造成緊迫,進而影響生產效率,為此,畜試所歷經13年育成每6天人工授精一次的「季新鴨」,盼減少全國肉鴨種鴨場的人工授精成本 

他並說,運用肉用品種北京鴨、蛋用品種白色菜鴨選育受精持續性好的性狀,第13代於2019年育成季新鴨,可延長為6天人工授精一次,這6天的種蛋平均受精率為86.4%,就產業效益來說,以全國約30萬隻母改鴨推算,若品系只需用季新鴨一種,種鴨品種的檢定與維持費用每年可省新臺幣600萬元,人工授精勞力成本省一半、達3,100萬元。

此外,魏良原提到,人工受精前要趕鴨、翻出生殖道再予以注精,會讓母鴨趕到緊迫、生殖道發炎,6天人工授精一次,降低緊迫、發炎,將更符合國際推行產業提升動物福利水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