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基宜花東

宜蘭-

重返歷史現場《曾經烽火》新書發表

《曾經烽火》新書發表,見證二戰遺跡中的歷史現場。(宜蘭縣政府提供)
《曾經烽火》新書發表,見證二戰遺跡中的歷史現場。(宜蘭縣政府提供)

文/記者謝月琴
宜蘭縣政府編撰具知識性及可讀性的科普專書《曾經烽火-太平洋戰爭下的宜蘭故事》,以此傳達大歷史時代的在地觀點,日前在「太平洋戰爭」終戰紀念日(8月15日)舉行新書發表會,具重要象徵意義。

為帶領大家導讀專書中的「歷史現場」,新書發表會於「大福安檢所」舉行,其後方的「步砲協同框舍」,是大福防禦陣地的核心工事,其以地下坑道串聯母、子堡的構築型制,是全臺僅見的二戰遺跡。

曾經烽火新書發表,見證二戰遺跡中的歷史現場3曾經烽火新書發表,見證二戰遺跡中的歷史現場3(宜蘭縣政府提供)

透過三年多的文獻研究及田野調查考證,宜蘭在太平洋戰爭最末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1944年8月,為防止以美國為首的盟軍登陸宜蘭作為進攻琉球的飛行據地,以及轉而進攻臺北的可能,日軍發布「臺灣島築城計畫」,特別強化蘭陽溪以北的海岸線及淺山地帶,規劃部署4座固若金湯的要塞,及10處分散於溪北、溪南各地的掩護陣地。由長沙灘的海岸線至淺山,緊密守護溪北平原的3座飛行場,作為長久抵抗準備。

隨著戰事態勢瞬息萬變,1945年4月,盟軍直攻琉球引爆傷亡慘重的「沖繩戰役」,臺灣的軍事設施沒有直接參戰、受烽火摧殘,而意外保存至今,成為見證太平洋戰爭的真實物件。

曾經烽火新書發表,見證二戰遺跡中的歷史現場1 (2)曾經烽火新書發表,見證二戰遺跡中的歷史現場1 (2)(宜蘭縣政府提供)

新書發表會特別移師「大福安檢所」舉行,該後方的「步砲協同框舍」,是大福防禦陣地的核心工事,其以地下坑道串聯母、子堡的構築型制,是全臺僅見的二戰遺跡,其保存完整度、精緻且巨大的量體均讓參與導讀的來賓們讚歎不已。文化局表示,本書的敘事規劃是以「探索」為出發,讀者可循序透過第一部「重返現場」及第二部「回顧過往」,自各地留存的遺構中發現驚奇,逐步踏入80年前的時光隧道,細細品讀這兩、三代宜蘭人家族記憶裡的深刻烙印。

林姿妙縣長表示,本次調查發現的重要軍事遺構群,縣府也將持續爭取中央資源挹注,逐步啟動文資保存與場域活化,要提供未來世代親近土地、認識歷史的友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