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調查:逾四成民眾因疫情感到經濟及生活壓力  

圖為臺北西門町的逛街人潮。(中央社)
圖為臺北西門町的逛街人潮。(中央社)

【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據自殺防治中心最新調查,臺灣民眾逾四成反映,過去一個月以來曾因疫情感到壓力,壓力主要來源分別為工作經濟及日常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5至24歲青少年,與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率較過往增加,且整體再自殺率也有上升趨勢。

衛福部長薛瑞元4日上午在世界自殺防治日記者會中表示,自2005年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臺灣自殺死亡率從2006年最高峰逐年下降,並於2010年退出10大死因,至今逐年下降,標準化死亡率創20年新低。即使疫情嚴峻,2021年自殺死亡人數下降至3585人,比2020年降幅1.9%,顯示臺灣自殺防治成效。

自殺防治中心公布最新調查結果,針對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對民眾心理健康影響,發現年滿15歲以上民眾約44.4%,反映過去一個月以來因疫情關係至少感到一項壓力。其中占比率較高的前兩項壓力來源分別為「工作經濟」及「日常生活」。

因疫情自主健康管理等措施者,逾兩成認為有工作經濟、日常生活及身體健康問題,15至24歲及35至54歲年輕成人即使會試著不去想疫情,但壓力感受是其他年齡層中較高,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之下,2021年15至24歲青少年與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率比過往增加,整體再自殺率也上升。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吳佳儀說,在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逐年升高,自殺低齡化現象之下,兒童青少年自殺防治是打造疫後建康心重要策略之一,校園應全面性建立自殺防治機制與醫療資源轉介,同時也要強化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師生、家長三方合作。

吳佳儀表示,至於老年族群在疫情下的社交限制,如何早期連結到老人,轉介專業支持性會談,積極改善人際連結交流是重點策略之一,相關單位及親友平時應多以電話視訊關懷,注意生活起居、鼓勵在疫後多參與活動。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說,自殺成因很多,包含藝人自殺後的名人效應一直受到關注,因疫情感到壓力的民眾同時也承受情緒困擾,臺灣防疫措施逐步開放,但不可輕忽疫情長期累積壓力,及後續經濟生活等環境改變壓力,特別是因染疫身亡的遺族親友或曾確診者皆須同心關懷。

大紀元呼籲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