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竹林七賢山濤 交友當得山巨源(上)

《晉書》、《世說新語》等文獻卻提到,山濤和嵇康、阮籍實際上是更為核心的三賢,甚至達到「契若金蘭」的程度。(圖/志清)
《晉書》、《世說新語》等文獻卻提到,山濤和嵇康、阮籍實際上是更為核心的三賢,甚至達到「契若金蘭」的程度。(圖/志清)

文/蘭音
著名的竹林七賢中有個人,他既不是才華最出眾的,也不是言行最高調的,更不是聲名最響亮的。但如果要找出一位最難得的好朋友,一定非他莫屬。

他叫山濤,字巨源,是魏晉時期的名士兼名臣。他曾得到過一句非常詩意的品評:「見山巨源,如登山臨下,幽然深遠。」此人彷彿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水墨畫卷,但見雲靄渺茫,似聞泉瀑澎湃,令人頓生高遠、清爽之意。

占得山川之美的山濤,是七賢中年齡最長者。他像一個老大哥,默默襯托著弟弟們的光芒。《晉書》、《世說新語》等文獻卻提到,山濤和嵇康、阮籍實際上是更為核心的三賢,甚至達到「契若金蘭」的程度。山濤,為何能走進嵇、阮的內心,並在歷史上與他們齊名呢?

見識與度量並重

山濤在古代,算是大器晚成的名士,四十多歲還是個無權無勢的窮書生。他最驕傲的事情,恐怕就是結交嵇、阮二位知己。三個人的感情,好到連山濤的妻子韓氏都感到意外。山濤感慨的對妻子說:「我這輩子能結交的朋友,只有這兩個人了!」

這個答案,並不能讓韓氏滿意。她想效法古代賢妻,幫丈夫觀察這兩人。機會很快來了,嵇、阮到山濤家作客,韓氏備下豐盛的酒菜款待,囑咐山濤一定要留他們住宿。到了深夜,山濤三人還在飲酒、暢談,直到天明。韓氏趁機在牆外鑿一小孔,暗中觀察。大概是當世最頂級的兩大名士風采太過耀眼,韓氏看得入神,都忘了回房休息。

事後,山濤問妻子的看法,韓氏坦率的說:「夫君的才德遠不如他們,唯有用淵博的見識和恢宏的度量和他們交往。」山濤聽罷付之一笑:「他們也常常認為我的度量勝過旁人呢!」頗有些自嘲又自得的意味。

山濤早年的生活並不順遂,父親早逝,家境貧困,他卻在清苦的環境中修養出寬容豁達的氣度。《晉書》評價他:「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莊》《老》,隱身自晦。」在尚未顯達的歲月裡,老莊哲學是山濤安身立命的寄託。他總是收斂鋒芒,低調度日。

他並沒有放棄讀書人的理想,還能苦中作樂,和妻子開玩笑:「再忍忍飢寒的日子吧!我將來是要位列三公的,不知道你當不當得起公夫人呀!」說這話的時候,山濤只是一介平民。

人到中年,山濤終於得到第一個官職——郡主簿,後來擔任功曹、上計掾,舉孝廉,被州裡徵辟為河南從事。生活剛剛有了起色,他卻愁得夜不成寐。

一天晚上,山濤和朋友石鑒同宿,半夜裡忽然翻身坐起。他踢了一腳酣睡的夥伴:「現在都什麼時候了,你還在睡!你知道太傅稱病臥床,是何用意嗎?」石鑒半睡半醒的信口說道:「宰相多次不上朝,一紙詔書打發他回家就是了,你操什麼心呢?」山濤嘆口氣說:「石生啊!你不要在馬蹄間來回奔走啊!」

山濤口中的太傅,就是朝中城府最深的權臣司馬懿。山濤等人,生活在曹氏宗親和司馬氏集團爭權的關鍵時期。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佐八歲登基的魏帝曹芳。司馬懿採取韜光養晦之策,假裝身患重病迷惑曹氏。

遠離中央朝廷的山濤,敏銳的覺察到暴風雨前的平靜。他渴望做官,但更懂得官場險惡,他不想做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很快「投傳而去」。他連官符節之類的信物不要了,完全是「裸辭」一身輕。果然不出兩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這段時間,山濤索性隱居避禍,靜觀其變,也有了竹林之遊。

選賢與能 晚年位列三公

等到司馬氏把持朝政之時,山濤萌生復出之意。由於他的從祖姑,是當時掌權的司馬師的外祖母,憑藉這層遠親關係,山濤得到司馬師的關照。但是司馬師起初對山濤並不尊重,還調侃他:「當代姜子牙也要出來做官嗎?」器量宏大的山濤,默默承受下來,以「茂才」身分重新進入官場,從趙國國相、尚書吏部郎做起,一步步走進權力中心。

咸熙年間(西元265~266年),司馬師已死,其弟司馬昭成為實際掌權者。他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打算越過長子司馬炎,定下過繼給司馬師的次子。司馬昭認為山濤素有德望,就詢問他的意思。山濤回答:「廢長立幼,違背禮制,是不祥的。國家安危都繫於此事。」司馬昭這才改變心意,立司馬炎為世子。不久,司馬炎受禪即位,成為西晉開國皇帝。

由於扶立新帝之功,山濤的仕途更是青雲直上。太康三年(西元282年),他以七十八歲高齡拜司徒,位列三公,實現他對髮妻許下的三公理想。此前,山濤多次以年老體弱上表辭官,也堅決辭讓司徒之位。但是晉帝都駁回山濤的請求,甚至下令不許他再提辭職一事。第二年,山濤去世。在魏晉時代,名士少有全者,山濤卻做到了福壽雙全。

山濤第二次出仕,身歷兩朝,為官二十餘載。考其事、觀其德,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默默盡忠、為國為民的賢臣。當時的晉州風俗粗鄙淺薄,官員不能推薦賢才,山濤便四處搜訪人才,甄選、擢拔民間隱士及不得志的人士,得到徵召的有三十多人,皆顯名當時。他的做法,讓晉州人開始崇尚賢能,當地風俗為之一變。

他選賢舉能,教化一方,以「山公啟事」著稱於世。在晉為官時,山濤更為朝廷銓選官員長達十幾年。在初期,每次錄用官員的名單公布後,大家發現,優先錄用的官員並非群臣舉薦的,於是認為是山濤憑個人喜好隨意上報人選,甚至在皇帝面前出言中傷。

皇帝未經核查,直接下詔告誡他:「用人應唯才,不要遺漏疏遠、貧賤之人,天下就太平了。」山濤不怨亦不辯解,依然堅持用自己的方法推舉官員。一年後,眾臣的非議漸漸平息。

原來他每次推薦官員時,首先擬定備選名單,親自品題寫成奏章,再密啟於皇帝,明悉上意。之後,山濤公開奏報,依照皇帝中意的人選確定最終錄用的順序。眾臣不了解山濤的做法,也不知道皇帝的心意,因此誤解山濤。然而日久見人心,當大家看到山濤選拔的官員,都在合適的職位上做出政績,自然心服口服,並且把山濤奏請選官之舉,稱讚為「山公啟事」,並流傳至今。(下週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