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社會萬象

中國多地鬆綁封控 白紙運動奏效?

廣州海珠區居民抗議封控,人們推動水馬,衝到最外圍的卡點(視頻截圖)
廣州海珠區居民抗議封控,人們推動水馬,衝到最外圍的卡點(視頻截圖)

【記者程靜、徐簡/綜合報導】過去幾日,中國多地發起「白紙運動」反對封控,並蔓延至海外,「共產黨下臺」的口號聲響徹全球。近日北京、廣州等地開始放鬆防疫措施,中共副總理孫春蘭也不提「動態清零」;但分析認為要放棄「清零」,北京還有不少挑戰。

近日中國疫情仍然嚴峻。中共衛健委1日通報,11月30日新增35,800例新冠本土個案,包括4,080例確診及31,720例無症狀感染,其中廣東占最多的7,914例,大部分在廣州,共有6,942例;重慶有6,639例,北京有5,043例等。

雖然疫情未見緩解,但1日傳出當局的防疫政策放鬆。路透社1日引述消息人士說,中國正容許符合特定條件的COVID-19確診病患在家隔離,如孕婦、年長者和慢性病患;密切接觸者也允許在家隔離,只要居家環境符合特定條件;當局還將加強抗原檢測作業,同時減少大規模檢測和定期核酸檢測的頻率。

據《上證報》稱,廣州疫情防控記者會11月30日稱「海珠區密接可居家隔離」,「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海珠、荔灣、天河、番禺和從化等多個區陸續發布通告,優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解除臨時管控區域的管控措施。

上海宣布從12月1日零時起,包括浦東、黃浦、靜安、普陀、虹口、閔行等在內,共24個高風險區域將解除管控。北京則是宣布,自11月30日起,對全市長期居家老人、居家辦公和學習人員、嬰幼兒等無社會面活動的人員,如無外出需求,可不參加社區核酸篩查。

孫春蘭不提「動態清零」 官媒大轉向

這兩天,中共官方防疫口徑也現放鬆跡象,主管防疫的中共副總理孫春蘭11月30日、12月1日在國家衛健委召開座談會,首度提到病毒致病力減弱。官方公布的這兩次談話內容,都沒有出現過去常見的「動態清零」、「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等字眼。

彭博社認為,孫的講話似乎是中共官方首次公開承認病毒不再那麼嚴重,表明北京終於開始考慮放棄「清零」。

此外,官媒也在大轉向。《人民日報》1日引述專家意見,表示COVID-19感染者「尚沒有證據表明有後遺症」。《環球時報》也發布〈國內科研團隊實驗驗證:奧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的報導;新華社再發文〈讓防控措施及時跟上疫情形勢變化〉等。

官媒集中報導「疫情並不可怕」的新聞,與孫春蘭強調Omicron病毒致病性減弱相呼應。孫春蘭一向被視為「清零沙皇」,只要她出現,當地就會實施嚴格封鎖,從最初爆發疫情的武漢,到上海、海南等地在封鎖前都有她的足跡。

兩大因素習近平讓步?分析:但仍面臨挑戰

此前官媒不斷重申「三不動搖」,包括清零不動搖。但從最近的官媒和各地動向來看,習當局似乎正在調整「動態清零」具體政策。

中共為何突然放棄清零?時事評論員王赫對《大紀元》分析,9月14日~16日,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時還戴口罩;在11月的G20峰會、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就沒戴了。這顯示習個人對防疫的看法起了變化。

再加上這次的白紙運動,矛頭直指習,而白紙運動的社會基礎實在太廣泛了,不大可能強行鎮壓下去。王赫認為,如果真調整了清零政策,白紙運動在其中當然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習的個人經驗對他的決策也是決定性的。

沒有具體退出封控的步驟 地方政府遭高層甩鍋

截至1日,全中國至少有32個城市被歸類為「高風險」,千萬民眾仍處於封鎖限制之下。

目前中共沒有給出結束清零的具體步驟,也沒有提到從清零政策過渡的計畫,而且這些政策是否能緩解公眾的情緒?都是未知數。專家表示,未來幾個月,是對清零政策的發展方向的真正考驗。

CNN報導,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全球公衛資深研究員黃嚴忠(Yanzhong Huang)說,如果推動疫苗接種、加強醫療準備等措施得到「認真實施」,那麼中國「在未來可以開放」,「但到目前為止,這些條件沒有得到優先考慮」。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Alfred Wu)表示,清零政策難以撼動,因為這是習近平「親自部署、親自指揮」的項目,是一個習近平標榜的「制度優越性」的標誌。

「(實施清零的)第一個(原因)是為了外宣,它們(中共)想聲稱比美國做得好。」吳說,中共的另外一個目的是,通過清零加強對民眾的控制。他分析,清零政策讓中國「失去了很多黃金機會」,很難再與病毒共存,也無法讓公眾為更惡劣的後果做好準備。

路透社分析,如果習近平在做好準備前,就改變清零政策,可能會導致廣泛染疫、死亡,以及醫療系統不堪重負等難以承受後果。這意味著他的清零政策已經全然失敗,而且他將必須為此負責;但如果他堅持清零,那麼就會面對經濟困境、憤怒的民眾和潛在的社會動盪,這將是他上臺10年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