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彰投

吊帶顧好髖關節 小Baby贏在人生起跑點

使用行動式髖關節超音波檢查車,小寶寶可輕鬆進行檢查。(彰基醫院提供)
使用行動式髖關節超音波檢查車,小寶寶可輕鬆進行檢查。(彰基醫院提供)

【記者謝五男/彰化報導】抱姿或包覆不正確,造成嬰幼兒髖關節發育不良,可能會有長短腳、動作發展遲緩問題。彰基醫學中心骨科部副主任暨彰基兒醫兒童骨科主任王偉勛說,可使用髖關節馬鞍型吊帶,治療6個月前嬰幼兒不穩定的髖關節,降低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機率。

王偉勛指出,髖關節發育不良危險因子,包括胎位不正、羊水過少、第一胎女生,或父母兄弟姐妹有髖關節發育不良問題,都屬於高風險族群。髖關節馬鞍型吊帶使用的時機,比較侷限在6個月大前的嬰幼兒。嬰幼兒理學檢查髖關節不穩定,還有超音波檢查呈現2C(髖臼發育不良)、D(關節鬆脫)以上的不穩定及脫位情形,就會使用髖關節馬鞍型吊帶。

醫師王偉勛表示,使用馬鞍型吊帶,治療6個月大前嬰幼兒不穩定的髖關節。 (彰基醫院提供)醫師王偉勛表示,使用馬鞍型吊帶,治療6個月大前嬰幼兒不穩定的髖關節。 (彰基醫院提供)

髖關節馬鞍型吊帶就像一件簡單式的吊掛背心,透過魔鬼氈可隨著嬰幼兒成長調整大小及鬆緊度。王偉勛說,一出生或是在出生後1個月發現,如果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況比較輕微,大概穿戴4週,就會恢復到正常的角度,如果脫臼或是比較嚴重的發育不良,穿戴時間可能會延長到3個月左右。「希望在4個月以前發現、6個月大之前治療好。」

王偉勛也提到,傳統治療為打石膏方式,因臺灣氣候比較溼熱,可能會引起皮膚紅疹,沒有辦法調整大小,6週左右才能進手術房更換石膏,嬰幼兒換尿布或洗澡也較為不方便。

王偉勛舉出過去病例,小寶寶抱回家給阿公、阿嬤帶,因為捨不得看到孫子被馬鞍型吊帶約束,就把它拆掉,等到爸爸、媽媽假日回家的時候,再把它穿回來。回醫院檢查時就覺得奇怪,怎麼穿了一個月都沒有進展,一問之下才知道,平常沒有辦法穿。

髖關節馬鞍型吊帶就像吊掛背心,用魔鬼氈調整大小及鬆緊度。(彰基醫院提供)髖關節馬鞍型吊帶就像吊掛背心,用魔鬼氈調整大小及鬆緊度。(彰基醫院提供)

「早一點穿、早一點治療,就可以早一點恢復四肢正常的活動。」王偉勛表示,6個月大前的小寶寶還不會坐、爬,下肢活動比較少比較好約束,如果因阿公、阿嬤的捨不得,可能就會讓小寶寶多穿1、2個月以上;超過6個月以上,開始會坐、會爬、會走,就可能無法使用簡單的吊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