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物價壓力大 去年CPI創14年高

圖為大賣場示意圖。(中央社)
圖為大賣場示意圖。(中央社)

【記者張原彰、常懷仁/臺北報導】行政院主計總處在6日公布去年12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71%,數字較11月的2.35%擴大;2022年全年CPI則上漲2.95%,創下2009年以來、14年新高紀錄。學者說,12月CPI數字透露,台灣CPI並沒有外全從高點回落,2023年物價壓力並沒有解除,央行不能掉以輕心。

關於12月CPI年增2.71%,主計總處官員說,外食費、蔬菜、肉類、水產品、 蛋類、房租、家庭用品、油料費及娛樂服務費用上漲,但水果與通訊設備價格下跌,抵銷部分漲幅;若扣除蔬菜水果,漲2.77%, 再剔除能源後的總指數,即核心 CPI漲2.71%。

細看上月CPI中,價格上漲的包括,包括:小白菜漲52.7%、國外旅遊團費漲25.6%、鮭魚漲 23.7%、雞蛋漲21.9%、旅館住宿費漲15.1%、沙拉油及調理油漲14.3%、中式早點漲9.8%,而衛生紙、面紙及紙巾漲 5.4%、95無鉛汽油漲5.4%等。

另外關於12月CPI較11月漲0.16%,主計總處說明主因表示,逢跨年元旦連假,旅館住宿費調漲, 加上蔬菜受天候影響價格上漲,但部分服飾適逢百貨公司年終促銷,抵銷部分漲幅。

不過,觀察去年12月7大類商品CPI表現,仍以食物類上漲4.93%較顯著,居住類也漲了2.40%;12月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關注的重要民生物資CPI則年漲6%,增速放緩,為近3個月最低水準。

展望1月及2023年的CPI走勢,主計總處專門委員曹志弘說,由於過年落在1月且天數較長,與去年比較基數關係,以及去年12月蔬菜因寒流影響價格上漲,可能會遞延到一月,受到這2因素影響,預計今年1月CPI、核心CPI漲幅可能會略為擴大,但應該不會破3%。

他說,去年11月預測2023年的CPI漲1.86%,預計Q1可能還是會大於2%,Q2開始會逐漸放緩,主要是國際農工原物料價格漲幅縮小轉為下跌。

另外,媒體詢問普發現金6,000元是否會對CPI造成影響,曹志弘表示,因為現金沒有使用期限,民眾應該不會收到現金就出現報復性消費,因此估計對物價波動影響不大。

立委籲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

對於物價上漲,民眾黨立委陳琬惠、張其祿6日舉行「年關難過,持續通膨物價上漲怎麼解」記者會,呼籲政府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

陳琬惠指出,2022年蛋類價格一整年都居高不下,漲幅達24.81%;鴨蛋與其他蛋類光2022年的CPI就上升了10%,因為物價漲,宜蘭業者、店家表示,成本包含糖、油、米等原料增加30%至40%不等;雞農也苦,飼料價格不降,進口蛋進不來,盤商目前一籃雞蛋調高到1千元,都不一定調得到貨。

陳琬惠呼籲,政府應做出具體改革,如善用《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第36-2條,透過政策獎勵企業加薪抵稅,讓企業和勞工共創雙贏。

張其祿直言,若看「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關注之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包含肉類、雞蛋、麵粉、清潔用品17項民生必需用品,2022年前11月價格年增率平均為4.93%,雞蛋甚至增加31.29%,民眾必須消費漲幅遠超過整體CPI,就是人民痛苦的根本原因。

對於物價上漲的問題,民進黨立委林靜儀向《大紀元時報》表示,政府有在處理物價上漲的問題,如抑制油電雙漲等。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國發會下設的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自去年8月底迄今,都還沒有新一波會議召開,面對持續上漲的物價,應盡速召開。此外,對於民生物資、原物料,或許可思考減稅來抑制物價。但是最重要的是仍處於高點的房價,是促成通膨的原因之一,政府應提出有效的抑制房價措施。

學者:物價上漲並未趨緩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專任教授蔡明芳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到,12月CPI年增較11月的擴增,代表通膨還沒完全從高點回落,政府不能掉以輕心。

他說,9~11月連3個月是核心CPI年增高於CPI年增,而12月的CPI年增跟核心CPI年增都是2.71%,這代表臺灣物價上漲並沒有趨緩,通膨並沒有如同中央銀行所強調的物價已趨平緩。

蔡明芳說,央行不該錯估通膨情勢,未來使用會影響物價的政策時應更謹慎,不應只強調臺灣物價比其他國家穩定,因為物價是跟自己國家的過去比,而不是跟其他國家比。

至於接下來的CPI走勢,他說,從美國聯準會(Fed)公布的最新會議紀要顯示,他們對CPI的回落並沒有十足把握與信心,升息的腳步很明確。臺灣的部分,如果只看數字,可能會覺得CPI回穩,這是因為去年物價飆漲導致基期墊高,實際而言物價還是在上漲,並沒有趨緩。

普發現金 對通膨影響有限

至於普發現金是否加劇通膨?蔡明芳語帶保留的說,發現金對消費的刺激有限,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更多人傾向把現金存起來,由於無法強勁拉動需求,因此對通膨帶來的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