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想過極簡生活 要懂得選擇!

極簡生活的重點並不是單純推崇物品減量,而是在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物品。(123RF)
極簡生活的重點並不是單純推崇物品減量,而是在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物品。(123RF)

文/ Clio Yung
什麽是意識生活?跟整理物品有什麼關係?

「意識」是人對外在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清晰程度。當我們過有意識的生活,謹慎的為生活中的每個選擇下決定,透過五感覺察當下感受,內心就會回歸平靜。就字面上來說,生活是具有目的性的,不渾渾噩噩的過每一天。

在近代的生活哲學領域,有不少意識生活的例子,影響了我們如何看待物質和物品,甚至成為了整理收納的流派。

除了前期的建立目標、行為分析以及動線規劃,處理物品有三個步驟「精簡-整理-收納」。而這些生活哲學影響最深的莫過於在「精簡」這一環。

以下整理了幾個,或許你也曾聽過的意識生活例子,並介紹其背後反映的價值觀。

極簡主義的誤會

美國第一批極簡生活提倡者The Minimalists解釋,極簡主義者選物時有兩個原則,一是「必要」(Essential),二是「有價值」(Value-adding)。

可是,人們卻都專注於前者,誤以為極簡主義者只擁有必要之物,而且越少越好,生活就是大丟特丟、清心寡欲,產生不少誤會。

事實上,極簡生活更重要的是,選擇對自己有價值之物。至於選擇為何,就視乎個人的生活模式。因此,每個人的極簡生活都有所不同。例如說,一個人的價值觀是環保,那麼,冷氣機對他來說可能不是必要,亦違反他的價值觀。

極簡生活的重點並不是單純推崇物品減量,而是在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物品。

並非每個人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減物。隨著價值觀、生活目標和行為的改變,對我們而言有價值之物也會有所變化或增加。因此,以「意識生活」(Intentional Living)來形容這一種因應個人價值觀和需求,而選物的生活模式更為貼切。

不消費主義又是什麼?

不消費主義者提倡:不消費亦不賺錢。他們以降低欲望以及消耗社會上因過度製造而浪費的資源生活模式,來達致「減少消費,增加利用」的目的。如果只看以物易物、吃剩食等表象,不去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目的的話,或許會有人誤會他們是在行乞。

你注意到了嗎?即使極簡主義跟不消費主義的生活模式或許有相似之處,都在減少物欲,但出發點卻完全不同。

極簡主義的出發點主要在於提高生活品質;不消費主義運動的出發點,卻是善用社會中過剩資源。

每個人的生活模式、物品數量的需求以及對物品的依賴程度都是不同的。一個普通人未必需要過不消費主義者或極簡主義者的生活,但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物品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你有權不做選擇

面對物品,我們的處理步驟不外乎是「精簡」、「整理」和「收納」。而大多數人在第一步「精簡」就卡關了。明明希望生活過得豐足,選擇透過購買物品來提升生活品質,卻往往落得生活空間不足、雜物滿滿的後果。面對物質過剩的社會,或許我們需要學習不做選擇。

比起「我全都要」的思考模式,懂得選擇與懂得不去選擇,更容易幫助我們邁向豐足的人生。

人的精力與時間有限,我們應當花費在有價值與為我們帶來愉悅的選擇上。對於那些對我們日常生活沒太大影響的事,乾脆不做選擇,或是選定一個,然後從一而終。

以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在決策時所使用的艾森豪矩陣(Eisenhower Matrix)分類工具為例。面對不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我們的對應策略應為「Delete」,刪除任務,不去花時間處理。

至於什麼事情歸類為不重要而不緊急,則需要經過個人反思和建立生活目標之後才能決定。賈伯斯(Steve Jobs) 決定不選擇每天要穿的衣服,固定穿上高領上衣跟牛仔褲。那是因為每天穿什麼不是他在意的一環,對他來說既不重要,也不緊急。

可是,如果你是一位經常面對客戶的人,甚至在時裝界奮鬥的業內人士,衣裝就是你的物品重心。

刪掉無關輕重的選擇、精簡在生活中無關輕重的物品,大腦會感謝你為它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分辨「選擇」與「次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說過「最美之一」、「最偉大之一」之類的話。其實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如何思考。當我們說「最」的時候,是在嘗試說最極致的那一個;可是當我們在說「之一」,就等同放棄選取最極致的一個——也就是容許接受次選。

現在請你把最近購買的物品翻出來,然後回答以下問題:

● 你買回來的,在家中是否有相似的?
● 你買回來的物品,在家中是否已經有同一場合使用的?
● 你是否比較願意或喜歡使用家中已經有的物品,多於剛買的新品?
● 你是否有相當數量未開封的備用品?
● 你是否經常用不完消耗品?

如果以上皆是,你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容許眾多次選品充斥在生活之中,占據你的空間?

要知道物品是有質量的,除非你住在百寶袋,否則物品占據的空間越多,你的活動空間變越少。而越多的次選,便會需要越多的心力和資源去維持它們的狀態。你的腦袋就會為這些你可能不會用到的物品費盡心思。

我們誤以為多了選擇能使生活更豐足,其實只為生活添加煩惱。「懂得選擇」與「學會不選擇」才是邁向豐足生活的條件。

探索欲望轉移欲望

我知道我想要的東西可能成為日後的次選物,但依然很想買;面對家中的次選,我也不捨得捨棄,怎麼辦?為什麼順從欲望而買、留下物品,反而成了痛苦?

如果你意識到這些物品已經帶來煩惱,這代表現在的你被兩個矛盾的欲望牽制,一是物欲;二是對舒爽生活空間的嚮往。

我相信欲望不能殲滅,只能轉移。在面對丟棄物品的痛苦時,不如回想一開始希望透過整理物品而達成的生活目標、你買這本書的動機、設想精簡物品後的理想生活形態,讓建立舒爽空間的欲望壓制物欲,更為積極和有效率。

除此之外,也可以回歸「物品」的本質。物品被創造的目的,就是為了豐富人的生活,以「人」為核心。如果衡量一番,物品為你帶來的煩惱大於為你帶來的價值,自然就會做出適當的選擇。

——摘編自《精粹生活的理物哲學:簡單不勉強、小坪數也適用,設計理想生活的整理收納思維!》,(台灣東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