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副刊文學

【品讀唐詩】詩仙李白的「尋隱者不遇」

唐朝詩人李白成為詩仙,成就唐朝詩歌最耀眼的巔峰。(123RF)
唐朝詩人李白成為詩仙,成就唐朝詩歌最耀眼的巔峰。(123RF)

文/蘭音
很多人都讀過賈島的詩歌《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唐朝的尋隱詩自成一派,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詩人,一次次走進山水佳境,踏上尋仙問道之旅。大唐詩壇最耀眼的明星——詩仙李白,他的尋隱之旅有怎樣的玄妙意境呢?

在一個溪水潺潺、桃花灼灼的明媚春日,少年時代的李白走進一座大山,尋找一位隱居道人。一路上,麋鹿時隱時現,飛泉倒掛碧峰,妝點了李白眼中的風景。然而這一路尋尋覓覓,人跡罕至,更不見道人仙蹤。李白只能懷著失落的心情,獨倚青松久久徘徊。這次充滿遺憾的經歷,卻被李白寫成一首仙韻靈動的詩歌《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詩境賞析

在唐詩的天空下,有一片世外桃源,那裡住著清淨修行、與世無爭的隱者高士。李白拜訪道友的故事,就在一座幽美清新的戴天山中徐徐展開。

詩歌首聯兩句,是這場旅途的起點。「犬吠水聲中」,流水涓涓,犬吠隱隱,構成了大自然的音樂,彷彿在歡迎少年李白的到來。「桃花帶露濃」,桃花初綻,尚沾著露水,在曙光下更顯得穠豔明麗。這兩句勾勒出李白尋訪的時間——春日晴朗的清晨,以及尋訪的路線——緣溪而行,入桃花林。

李白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穿林入山,不斷靠近心中的世外桃源。他所見所聞,皆是美好繁盛的景象,非常契合他即將遇見道友的歡快而殷切的心情。隨著時間流逝,李白步入大山深處,即將到達道友的居所了。

此時的景色就像修煉人的心境一般,變得靜謐純粹又超然脫俗,也造就了全詩佳句:「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鹿喜靜,李白在林間小道中,時常窺見牠們出沒;時近正午,李白在隱祕的道觀附近,卻聽不到打鐘之聲。

上句通過鹿之蹤跡反襯不見人影,喻示道觀主人棲隱山林的出世風采。下句描寫鐘聲杳然,只有溪水聲相伴,更反襯環境清幽,褪去凡塵煙火氣。這兩句,更暗示了山中無人,以及這次拜訪的結果——不遇。

李白卻「遇見」了蒼茫空靈的風景。他在頸聯這樣描繪:野生的竹林隨風舞動,彷彿一雙手撥開了青色的雲霧;雪白的瀑布飛流直下,彷彿一襲緞懸掛在蒼翠的山峰。竹葉與霧嵐,融入碧峰之中,形成綿延不斷的青綠色調。飛瀑在滿目碧色中呈現出鮮明的白色,猶如神來一筆,點綴著深林中的生機,構成動靜相宜的天然畫面。

風景再美好,畢竟不是李白此行的目的,他想到求訪道士而不得,仍然難掩心中的惆悵。然而此情此景,又讓他流連忘返,於是走走停停,徘徊於青松之間。李白時而倚靠、時而沉吟,漫聲道一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整個尋隱之旅,在一種淡然的愁緒中漸漸收束,留給讀者一個孤獨而飄渺的詩人背影。

李白詩歌,以浪漫雄奇、清新自然著稱,《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雖然是早期作品,亦有可圈可點之處。這首詩展現出仙境一般的山水風景,將尋隱途中的超脫自在,以及未遇隱士的清愁惋惜表達得婉轉精妙。歷代詩評家常常稱讚它「幽適」「仙氣」,獨具自然深秀、逸氣橫空之趣。

唐詩背後的故事

戴天山位於四川江油,因山勢如筐,又名「大匡山」。它林壑深邃、山川秀麗,詩仙李白曾在山中寺院讀書擊劍,度過了他十年的青蔥歲月。這個山明水秀的勝地,賦予了李白珠璣璀璨的妙筆,滋養了李白飄逸自由的詩心,也奠定了他尋隱求道的仙緣。詩仙卓然灑脫的氣韻,就在這裡生發、積澱。

今天的江油市內的李白紀念館中,保存著來自戴天山的一塊宋碑《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它用精簡質樸的文字,為後人講述少年李白的生活:玄宗朝翰林學士李白,年輕時在當地擔任縣吏,後來在山寺中讀書十載。

李白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後人的心中,他是詩人、俠客、旅行家,他也是謫仙,一個塵世中的修行者。深山歲月清寂而逍遙,攻讀詩書的李白又成了一位隱士。山中的禪僧、道人,既是坐論玄理的師友,也是志同道合的知音。

他在挑燈苦讀的同時,也走遍蜀中名山名勝,探訪隱士,豐富見聞。李白自言:「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他那親近自然、遊賞山水的喜好,大概就是在戴天山讀書時期養成的習慣。

詩歌中的道士,歷史早已湮沒他的姓名。在李白筆下,他的行蹤飄忽不定,性情無拘無束,成為仙風道骨的象徵,讓人嚮往、追尋。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隱士,才讓戴天山仙氣飄飄,也只有像李白這樣的誠心求道之人,才能領略個中風光。

戴天山是李白成長、修行之處,也是他實現夢想的起點。好男兒志在四方,年輕的李白曾在山寺中題詩一首,與戴天山作別:「曉峰如畫碧參差,藤影搖風拂檻垂。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他真誠的告訴戴天山,自己並不是不留戀這裡的清幽境界,只是希望投身大唐盛世,施展一身文武藝,實現安社稷、濟蒼生的宏遠抱負。此後,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而他終其一生,亦不改高潔的風骨和求道的初心。最終,只有唐朝詩人李白成為詩仙,成就唐朝詩歌最耀眼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