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文活動

返鄉沉澱後 鄭詩怡說家鄉故事

鄭詩怡到國外打工度假,返臺做過社區營造,參與地方創生,沉澱之後決定創無用學堂。(鄭詩怡提供)
鄭詩怡到國外打工度假,返臺做過社區營造,參與地方創生,沉澱之後決定創無用學堂。(鄭詩怡提供)

文/記者徐翠玲
無用學堂創辦人鄭詩怡在國外打工、度假一段時間,回臺後做過朝九晚五的工作,經過沉澱,她決定自己創業。她在旅行過程中會去認識一個地方、在當地生活、感受當地過活方式。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她很沉醉在故事裡,所以回臺後她就想挖掘家鄉基隆的故事,「是我自己喜歡,也想推薦給大家。」

無用學堂,啟發自莊子,「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鄭詩怡提供)無用學堂,啟發自莊子,「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鄭詩怡提供)

鄭詩怡於2019年創辦無用學堂。創業的過程並不是因為想做什麼然後創業,她說,會選擇創業與她想要追求、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有關。同時,她對文化、教育領域特別關注,但她想要的工作內容、性質卻跟一般朝九晚五的工作不一樣,在求職形態上也找不到類似工作。

她現在的工作型態會跟不同團隊、朋友合作,做想做的嘗試,有時未必是賺錢的,有些可能要花很多心力且跟收入不相等,或不會有特定的業主花錢請他們做,他們自己發起、自己找資源,且很樂於做嘗試。

無用學堂:無用是種精神  學堂作為延伸,啟發自莊子思想中的「無用」。(鄭詩怡提供)無用學堂:無用是種精神 學堂作為延伸,啟發自莊子思想中的「無用」。(鄭詩怡提供)

鄭詩怡提到,她可能也會接政府計畫,自己辦小型課程、活動。沒有受限於她一定要開店,所以她的地方可以辦活動,也是工作室、會議室,空間也可以租借,是很多元的型態,目前一般工作項目找不到類似選擇。

做創意發想 在意家鄉文化

鄭詩怡想做的事,就是創意發想。「我希望生活中有什麼元素就放進來,所以生活與工作其實是切不開的。」她與合作的團隊有很多在地擾動,他們會挖掘在地故事、元素,可能會辦場活動、做成刊物,也可能是教育推廣,到學校與小朋友分享。

像基隆中元祭是很盛大的普渡活動,是基隆代表性文化象徵,傳承160年,這幾年年輕人比較少參與,小孩子更不知道。以前中元祭很熱鬧,會在普渡的時候封街,家家戶戶都會拜拜,晚上接著吃辦桌。

2022中元涼伴,當回家是一種習慣,地方青年組成的涼伴工作室共同策畫的辦桌活動。(鄭詩怡提供)2022中元涼伴,當回家是一種習慣,地方青年組成的涼伴工作室共同策畫的辦桌活動。(鄭詩怡提供)

鄭詩怡與合作夥伴組了團隊叫「中元涼伴」,舉辦辦桌活動,讓大家在吃飯過程體驗中元祭的元素,包括講故事、拍成影片,帶大家玩小遊戲,然後做田野調查,並且申請文化部的計畫,出版報紙,到2022年又做了桌遊。

鄭詩怡指出,他們舉辦辦桌活動的時候正好遇到疫情,第一年辦了13桌共130人,第三年(2022年)28桌共280人,大家反饋都很好。第二年(2021年)遇到疫情三級警戒很嚴重,他們改賣食物包、冷凍包,讓大家自己在家裡辦桌,活動一直做調整,因為疫情而面臨很多挑戰。

2021中元涼伴風味全包,地方青年組成的涼伴工作室於疫情期間推出的在家辦桌組合。(鄭詩怡提供)2021中元涼伴風味全包,地方青年組成的涼伴工作室於疫情期間推出的在家辦桌組合。(鄭詩怡提供)

一人公司一人溫飽就可以

在探索過程中,鄭詩怡除了認識自己的家鄉文化,同時也做推廣。她與合作團隊在意的是基隆本身在地元素,所以任何企劃,可以用遊戲、藝術畫畫、吃飯形式呈現,但他們的核心都會回到與基隆相關主題。她選擇回到基隆,因為老家、家人在這裡。她很喜歡海邊,基隆離山與海都很近,很符合她希望的生活環境。

鄭詩怡拿出自己的存款創業,所以她沒有任何貸款。她的工作室規模非常小,甚至是一人公司,一人溫飽就可以。但創業初期很難有收入,她必須去打零工、做兼職,度過前面兩年,那時收入相當不穩定。

2021中元涼伴風味全包,以基隆風味為底規畫的菜色。(鄭詩怡提供)2021中元涼伴風味全包,以基隆風味為底規畫的菜色。(鄭詩怡提供)

鄭詩怡說,接案子她都會跟在地夥伴合作,基隆在地很多小團隊,都不是大型公司,因為他們做的事情很難賺錢,所以公司不可能很大,就形成大家互相合作、幫忙。早期有一個夥伴幫很多忙,不過後來改成部分合作。而她常常合作的團隊至少有四、五個以上。

她認為自己比較像介於自由工作者與小型公司之間,因為她成立公司、工作室,可是又沒有像一般團隊至少有兩、三個人一起營運。她的做法是折衷,因為養人是很大的壓力,而追求公司越來越大,也不是她的目標。

在基隆生活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像鄭詩怡這樣的創業方式很多。鄭詩怡形容,「大家都滿斜槓的。」她有個夥伴是建築師,他的主業做室內設計等,但他也參與團隊做藝術共創、網路媒體經營,自己又開了民宿,「我們的狀態是大家滿忙碌,可是我們也滿享受其中。」

鄭詩怡提到,基隆比較活躍的年輕人大概2、30個人,長期合作的人大概十多個。做在地文化或推廣教育,本來就是非常少眾的事情,所以不是一個經濟規模很大的產業。基隆這幾年變化很大,市府在硬體建設上花了很多心力,軟體的部分,他們這些在地青年花了滿多時間耕耘,基隆的變化不是只有外表看到的那些。

山雨海的祝福,兒童節親子共創的系列活動之一。(鄭詩怡提供)山雨海的祝福,兒童節親子共創的系列活動之一。(鄭詩怡提供) 

鄭詩怡覺得她現在最享受的是在基隆有真正「生活在地感」。她認為生活感受很重要,她回到基隆,不是只為了工作或使命感。像她這樣的生活,總是會有人願意投入。基隆這幾年越來越多新的小店開設,不管是咖啡店、蛋糕店、餐飲或其他風格小店,書店也有,就是大家會開始想像,「我怎麼樣可以到這裡生活,用我喜歡的方式。」

青年返鄉 要有在家鄉久蹲覺悟

談到青年返鄉,鄭詩怡說,很重要的是願意在家鄉蹲很久,如果沒有這樣的覺悟,很快就會放棄了。如果有破釜沉舟的心態回鄉,就不會覺得失望或辛苦。「不管是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回來是最重要的,回來又留得下來,才有辦法慢慢參與跟改變。」

鄭詩怡希望合作團體能夠壯大到影響地方的改變。她說,「因為我們真的生活在這裡,對這裡的了解一定會比外來專業團隊更透澈。」外來的專業團隊有他們的強項,如果能與地方團體合作,發展出來的才會真正符合在地需要,因為留下來的終究是他們。

鄭詩怡前一份工作是在高雄甲仙做社區工作,包括弱勢關懷、樂齡長輩教育、食農教育、學校文化推廣、農事體驗等。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鄭詩怡都參與其中。她覺得從上而下的政策總是不夠到位,本意是好的,但地方創生應該從地方「長」出來,「我們是在地,我們回來,我們了解這些地方,才會真的知道要怎麼做。」

鄭詩怡指出,她自己對創生的定義是創造生活,不是只有經濟而已,她回來的最終目標也不是只有賺錢,賺錢是為了生活,兩件事情同時並進。「我自己在實踐的過程,我自己滿享受的,我是地方創生參與者,而且我也覺得我做得還不錯。」

遇挫折 轉換心境很重要

談到創業最大的困難,鄭詩怡說,工作與生活界線太模糊,像2022年她就覺得特別累,她要重新調整這一部分,因為忙碌的時候,生活等於工作,幾乎沒有休息。畢竟也是有生存壓力,還需要賺錢,這是創業過程中比較難的。很多創業者都這樣,因為太多未知數,也很有幹勁想衝,常常就會累壞身體,等於失去生活。

鄭詩怡認為,創業遇到挫折,轉換心境很重要。人跟人之間一起工作是最困難的,因為可能有類似目標,但工作或執行方式有落差,或在一個點上各自有脾氣,而他們又比一般公司更難,大家是自由開放的,不像一般公司被強制綁在一起,必須在磨合過程中大家都開心才走得下去,這是最大的挑戰。

山雨海的祝福,2022基隆童話藝術節千人藝術共創活動。(鄭詩怡提供)山雨海的祝福,2022基隆童話藝術節千人藝術共創活動。(鄭詩怡提供) 

像團隊曾經遇到撞牆期,還有夥伴之間就是會流動,鄭詩怡覺得自己心態要放開,因為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想要的東西不會是一樣的,只有自己看開,不要那麼在意,「你就接受這樣的流動,也沒什麼好壞。」

鄭詩怡在國外打工一段時間,回臺之後朝九晚五的工作大概做了四、五年,她在高雄甲仙待了三年,甲仙的工作是社區工作,比較多變也沒有一定要坐辦公室,相較起來是有趣的。她覺得那是一段沉澱跟思考的過程,經歷過才知道原來「我喜歡做這樣的事」,才把它轉變成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