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學者:電價漲3成 才能打平虧損

圖為地表示意圖。(中央社)
圖為地表示意圖。(中央社)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傳出經濟部會在3月下旬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外界粗估,若要彌補台電去年的2,675億元虧損,這次電價恐怕要漲三成以上。學者認為,下半年適逢選舉因素,如果4月不調漲電價,可能讓台電虧損問題延後到明年選後才被處理,而按照目前虧損情況,這次調幅可能要三成才夠彌補虧損,且相較於去年,今年民生用電的調整應會有所變化。

關於這次電價是否調漲,外界預估,民生用電1千度以下、小商家依舊維持凍漲,由工業高壓及超高壓大用戶來負擔。而關於此議題,經濟部長王美花在3月1日於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僅簡單回應,電價審議委員會將就台電合理經營及穩定物價等各方面做討論。

4月調電價 是相對好的時間點

「電價漲不漲,現在是在通膨、民眾感受與選舉之間在做權衡。」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分析影響電價漲幅或不漲的因素。他說,若以純經濟、通膨層面來考量,今年通膨狀況相較於去年已有所改善,因此「在4月調電價,去反應電費成本,會是相對好的時間點。」

邱達生說,「如果撐到下半年,等到國際原物料價格趨緩,通膨情勢獲得更好的控制,屆時去調電價,民眾的接受度可能會更高。」加上接下來政府普發現金6千元,或許會是讓電價適時反應成本的好時機。

「如果4月不調,10月更不可能調。」能源專家、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到,下半年臺灣將迎來選舉,屆時只會把電價問題留個下一任執政者,「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該做的事。」

 至於電價該調多少?梁啟源說,現在國際油價較為緩和,儘管台電的虧損可能沒有原先預期的2,700多億元這麼高,但若按照煤價與2021年相比有約2倍漲幅,且燃煤發電占整體發電量的四成,這塊的發電成本會高出80%,另外天然氣的發電成本則多30%,政府「可能得調漲30%才可以打平虧損,但實際調幅不一定會這麼多。」

1千度以下不漲價 已不太恰當

至於該怎麼調?去年針對產業用電大戶調漲電價15%。民生部分,住宅每月用電1千度以下用戶不調漲,超出1千度每度調漲9%,小商店、低壓用戶及高中以下學校也不調漲。

他說,按照去年民生用電電價的調法,1千度以下的戶數有144萬戶,都沒有漲電價,只有2萬2千戶調漲,今年如果延續這樣的做法,可能已不太適當,因為服務業已經在復甦,且1千度以上的用電戶並不多,無法有效解決台電虧損的問題。

他建議,500度以上的用戶占整體用電量大宗,對這類用戶調漲電價,會是比較公平跟恰當的做法。

臺灣電網脆弱 應分散供電來源

「電價問題在臺灣很複雜。」南臺科大財法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羅承宗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說,調漲電價是要呼應能源成本墊高,但不調漲是為了苦民所苦,在萬物皆漲的環境下,照顧更多民眾的生計。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兩難的尷尬狀態,是因為臺灣存在長年未解決的結構性問題,即電力市場不夠自由。

他說,近年全臺大跳電,突顯的是臺灣電力系統的脆弱性,已經是國安危機的等級,特別是只要發生戰爭,敵國可不費一兵一卒就破壞臺灣電網,屆時全臺灣都會停擺。若想解決此問題,分散供電來源是關鍵解方,增加區域發電廠,也不會有南電北送、北電南運等問題。

中長期能源發展 核電不應被排除

臺灣中長期的能源政策,聚焦在核電與綠能之間的權衡,邱達生說,核電如果可以提升技術並兼顧安全性,對節能減碳的效果反而是最直接的,投入的成本也會比綠能低。

他說,臺灣的用電大戶主要是出口導向的製造業,他們面臨的問題是,一旦馬上停止核電廠運作,可能因為供電不穩定而讓生產製造受到影響,對於產業界的考量,政府不應該忽視。

「現在只有臺灣跟德國說要廢核。」梁啟源說,臺灣根本沒有這樣的條件,且連德國都因為缺電而讓核電廠延役。臺灣應該參考日本跟韓國的情況,日本在2030核電的占比約兩成,韓國在2050年占比約三成,「臺灣憑什麼講2025年核電全部除役。」

梁啟源提到,臺灣綠能過去有八成來自太陽能光電,風力發電占兩成,但晚間沒有陽光,颱風季又不穩定,過度依賴綠能確實有點不切實際,按現有情況與科技而言,核電仍是不可或缺的。

若想擁抱核電 應新建核電廠

談到核能,羅承宗並不反對,他表示,想擁抱核電,不是建立在核電場延役這件事,而是得新建核電廠,特別是得比照同樣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日本,學習其發展模式、安全基準,在確保安全性後,接著再解決核廢料的存放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