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歐美銀行倒閉啟示 學者:臺灣監理應硬起來

專注於為新創企業提供服務的矽谷銀行(SVB)突然倒閉。(NOAH BERGER / AFP)
專注於為新創企業提供服務的矽谷銀行(SVB)突然倒閉。(NOAH BERGER / AFP)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隨著美國矽谷銀行(SVB)等銀行倒閉事件,以及瑞士信貸無預警倒下並備瑞士銀行收購,突顯在升息循環下,歐美金融風險壓力正在升溫。而瑞士信貸事件國人踩雷金額高達41.3億元,損失慘重,學者提到,雖然現階段還不至於釀成金融風暴,而對於台灣而言,金融監理機關必須謹慎以待,該監理、該糾正就得硬起來,不能總想著天下太平。

美國矽谷銀行(SVB)倒閉事件,使美國中小型銀行倒閉潮受關注。除了上述SVB之外,美國Silvergate Bank,以及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都因為擠兌而導致流動性不足接連倒閉。

另外,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同樣搖搖欲墜,儘管美國11 家銀行上週將向該行注資300 億美元,但危機尚未解除。

美國會爆發金融危機嗎?這是許多人的疑問,陳松興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到,美國政府的態度是,小銀行容易救,儘管他們沒特別提,但實務上,政府若讓中型銀行倒閉「太丟臉」。具體而言,美國政府正對金融機構提供支援政策,防止民眾對金融市場失去信任,推估危機不會蔓延到其它大銀行,發生金融危機的機會小。

不過,矽谷銀行倒閉的問題值得深究,陳松興說,這家公司它過度把資金房在債券上,而過去在貨幣寬鬆時,「他們從中國那裡拿錢很容易。」「雖然很多國家都有創投,但合理推斷矽谷銀行裡面很多資金來自中國,因為很多中國創投都在矽谷。」

他說,矽谷銀行之所以能成功,是因過去中國的創投興盛時,在市場上募資很容易,而這些資金最終會進到矽谷銀行,而隨著中國金融監管收緊,政府對高科技行業也有打擊的動作,這直接與間接把資金從矽谷銀行抽走,加上目前全球在緊縮貨幣,矽谷銀行最終無法應付這些壓力而倒閉。

值得關注的還有瑞士信貸的問題。而目前瑞士銀行集團(UBS)已宣布,以 30 億瑞郎(約 32 億美元)收購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陳松興認為,可以代表這個危機暫時解除。

不過,探討瑞士信貸的危機產生原因,陳松興提出一個少見的觀點,他說,過去俄羅斯的有錢人,以及跟普丁有關係的人士,他們都選擇把錢存在瑞士,因為比較不容易被動解,而隨著俄羅斯被經濟制裁,很多人資金短缺因而把放在瑞士的資金提出來。

陳松興認為,把錢提出來的,應不只跟俄羅斯有關的人士,很多中國人也把錢存在瑞士信貸,他們可能也把錢給提出來。

這就要講回瑞士銀行收購瑞士信貸的理由,他說,眾所周知,是瑞士政府要求瑞銀收購的,因為瑞士的經濟發展靠的是金融業,一但出現信心危機,等於瑞士經濟兩條腿斷一條,這可能等同於戰爭的等級。

陳松興說,瑞士銀行一開始抗拒收購瑞士信貸,後來出價金額也低於行情,原因是該起危機事件發生的又急又猛,瑞士銀行很難針對瑞士信貸的資產進行定價與估價,無法知曉其「洞有多深」。瑞士政府需要把瑞士信貸留在瑞士,因此決定出資協助,最終才促成這此收購案。

陳松興說,不論是美國還是歐洲,應不至於出現大規模的銀行倒閉潮,但中小型銀行與地區性銀行可能出問題,只是影響仍可控,而現在要注意的可能是中國可能存在的系統性金融危機。

他說,中國金融的透明度不夠,地產開發生違約的傳聞此起彼落,外界卻難看到真實數字,加上中共在兩會期間不斷強調金融維穩,「我們怕的危機是無法預期的事件,中國的狀況很讓人擔心。」

既然歐美金融危機暫時解除,現在是進場佈局的好時機嗎?陳松興說,這些銀行的倒閉事件,會讓金融業與金融機構間的拆放萎縮,而一但相關放款減少,等同於資金緊縮,加上美、歐還在持續升息,大環境也還在貨幣緊縮,這種情況下股市充滿不確性,並不是進場撿便宜的好時機。

另外,瑞士信貸被瑞士銀行合併,高達160億瑞郎額外第一類資本(AT1)變壁紙。金管會在3月23日發布的統計,指出國人踩雷金額高達41.3億元。

簡稱AT1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屬於CoCo債券(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的一種。而自2021年年底,金管會陸續開放資產管理業者對CoCo債的投資限制。

在2022年8月,金管會修法,把可投資CoCo債的基金類型大幅放寬,包括股票型、平衡型、多元資產型、指數型基金等均可投資,僅保本型基金仍不得觸碰。

陳松興說,台灣雖然可以跟國際金融組織進行內部交流,但通常是出席年會,只能看到一些公開報告,如果又遇到中共是招集人的場合,我們很長只能聽到表面,無法知其原委,無法更適當的應用一些工具,這是台灣的困境。

不過最大的問題是,陳松興說,金融監理機關沒有足夠的力量具落實金融監理法規,比如這次保險業受傷很重,就調整IFRS的規則。另外,壽險業海外曝險比例高,加上防疫保單問題,以及這次對瑞士信貸的曝險,他們總無法倖免,「金管會發現他們的曝險問題,必須要及時糾正機制,不要害怕得罪金融大佬,不要只想著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