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課本指馬鈴薯常稱土豆 康軒挨批用語中國化

近日有國中教師指出,在康軒版國中生物課本中,把中國用語「土豆」指稱為「馬鈴薯」,引發爭議。(圖擷自康軒臉書)
近日有國中教師指出,在康軒版國中生物課本中,把中國用語「土豆」指稱為「馬鈴薯」,引發爭議。(圖擷自康軒臉書)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臺灣長期遭受中共認知作戰,中國用語透過抖音、小紅書等App傳播,臺灣許多人使用的詞彙都已中國化。近日有國中教師發現,在康軒版國中生物課本中,竟把「土豆」指稱為「馬鈴薯」,對此,教育部長潘文忠驚呼,「我們的審查不可能通過這個」,若出版社有誤寫,教育部會做糾正。

日前一名國中教師透過個人臉書指出,康軒版國中生物課本中,在介紹「生物的命名與分類」的章節中,將馬鈴薯寫做土豆,還說「馬鈴薯、花生都常被稱為土豆」,讓他忍不住批評,「臺灣什麼時候把馬鈴薯叫做土豆了?」該名教師引述康軒從業人員表示,教育部辭典「土豆」的解釋中也有馬鈴薯。

康軒的國中生物課本提及馬鈴薯常被稱為土豆,引發爭議。康軒的國中生物課本提及馬鈴薯常被稱為土豆,引發爭議。(圖擷自康軒臉書)

關於「土豆」的解釋,教育部辭典中提到是「花生」、「馬鈴薯」的別名;不過在馬鈴薯的解釋中並無提到土豆。

為此,該名教師還額外查詢「視頻」、「質量」等中國用語,前者有額外注記事指「大陸地區」的影音檔案,後則是正常的科學解釋。教師直言,若以此小節的教育意義,課文應該改成:「在臺灣洋芋和馬鈴薯是指同一種植物;常說的花生和土豆則是另一種植物。但是臺灣的土豆和中國的土豆(馬鈴薯)並不指向同一種植物,這就是俗名容易帶來的問題。故此才需要使用學名避免科學研究上的誤會。」

2022年3月時,立委陳椒華曾就大量使用中國用語,並涉及性別暴力、性別歧視以及國家認同和統獨問題的市售學童工具書,向教育部及公平會進行質詢。在17日的質詢中,陳椒華詢問潘文忠,「土豆」是指什麼?潘文忠回應,土豆是指花生,陳椒華接著說,中國的土豆是指馬鈴薯,但在康軒國一下冊的生物課本中,竟然把馬鈴薯叫做土豆。對此,潘文忠感到驚訝,直接回說,「會嗎?我們審查不可能通過這個,臺灣的教科書怎麼用中國用詞?」

陳椒華進一步指出,康軒為臺灣最大文教集團,在2020年時,便有媒體指出,康軒為在中國發展文教事業,而矮化臺灣,而這次的教科書事件並不是個案,在國小三年級下學期的教科書中,亦有「青椒=菜椒」,內容還有「青椒變成熟就是甜椒」的錯誤科學概念。

潘文忠表示,若是經過教育部國教院審定的教科書,一定是會用我國常用、慣用詞,若出版社有誤寫,教育部也會做糾正。陳椒華提醒,教育部應注意相關教材,未來學名、俗名等稱呼,在教科書中一定要審慎檢查,若出版社有誤寫,也請教育部要求出版商進行糾正。

陳椒華表示,教育部除了應審慎檢查學童教科書外,隨著抖音或是影劇的影響,中國用語影響臺灣學生,教育部應注意相關教材,並且有所因應。

對此,康軒透過新聞稿解釋,康軒教材未曾出現「臺灣稱馬鈴薯為土豆」或引導學生將馬鈴薯改為中國用詞,另教師備課用書(教學指引)中也清楚的說明「臺灣閩南語的土豆指的是花生,中國則慣稱馬鈴薯為土豆,兩者是不同的植物。」在全書其他章節內容都以「馬鈴薯」一詞做講述;將調整更換教材舉例,避免再有這樣的爭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