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內

中經院下修今年GDP成長至2.01% 估Q1落底

經濟部統計處20日公布3月外銷訂單金額465.8億美元,年減25.7%,連續7個月負成長。(中央社)
經濟部統計處20日公布3月外銷訂單金額465.8億美元,年減25.7%,連續7個月負成長。(中央社)

【記者張原彰、侯駿霖/臺北報導】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成「保2」守衛戰。經濟部20日公布最新外銷訂單統計,3月外銷訂單連續第七個月負成長。中經院下修2023年經濟成長率0.71個百分點至2.01%,但也指出這波景氣將於第一季落底,並逐季往上攀升。

經濟部統計處20日公布3月外銷訂單,接單金額為465.8億美元,年減161.1億美元,減幅達到25.7%,是連續7個月負成長。

以每季表現而論,統計處說,第一季外銷訂單 1362.2 億美元、年減 21.3%,為連續三個季負成長,減幅為 2009 年第二季以來最大減幅。

細看3月各類貨品的接單,統計處,主要7大類貨品全都較去年同期衰退。資通訊產品接單金額 127.4 億美元、年減 26.3%,連續第 2 個月負成長,減幅則是 2022 年 12 月以來最大減幅。

電子產品 147.3 億美元、年減 29.4%,則是連續 5 個月負成長,減幅為 2009 年 2 月以來最大;光學器材 15.3 億美元、年減 35.9%,則是連續 14 個月負成長。

傳統貨類中,基本金屬接單連12個月負成長;機械類則是連續13個月負成長;塑橡膠製品連14個月負成長;化學品接單為連9個月負成長。

受全球經濟需求低迷影響

經濟部統計處處長黃于玲表示,主要是全球經濟仍持續受到通膨與升息影響,終端需求低迷,加上客戶持續消化庫存、國際原物料價格較去年同期下跌。

關於中國解封經濟狀況對臺灣接單的影響,黃于玲表示,自中國及香港接單產品則是以電子、資訊通信、光學器材等中間財為主特別是現在歐美終端需求不振,難以帶動中國及香港對臺灣的中間財需求,而中國內需的部分,3月集中在汽車、油品、服飾等,這些類別無助於對臺灣的中間財接單。

黃于玲說,還是要看中國的消費力道能否再擴大,而且轉移到像手機還有筆電等商品,才有辦法帶動對臺灣的訂單成長。

景氣將於第一季落底

中經院院長葉俊顯表示,去年12月預測時,未料去年第四季經濟情勢比預期還差,並延續到今年第一季,影響這次下修力道;中經院預估2023年臺灣經濟成長率為2.01%,較去年12月預測值2.72%,下修0.71個百分點,各季成長率預測值分別為負0.89%、1.71%、2.56%及4.51%。

葉俊顯說,這次下修原因不外乎受到整體大環境影響,例如俄烏戰爭、通膨情勢等,造成投資與貿易動能持續下滑。今年民間消費年增4.64%,整體經濟成長格局為「內溫外冷」,若貿易部門輸出入狀況可以回穩,景氣谷底會落在第一季且逐季上揚。

針對通膨走勢,中經院預測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18%,雖較2022年的2.95%顯著下滑,主因是全球經濟趨緩、各類物資需求疲軟所致,但食品類等因供需失調、生產成本增加因素,物價仍維持高檔。葉俊顯認為,現在房租及重要民生物資議題,還需審慎看待。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周雨田表示,通膨壓力不容低估,政府對物價管制相當重視,有通膨跡象就積極透過財稅或補貼政策,維持物價穩定,讓中油、台電出現嚴重虧損,「台電若無補貼,大概就倒閉了」。

周雨田說,政府今年不太容易像去年全額補貼,台電收支如果存在缺口,電價可能繼續往上調漲,進而帶動CPI年增率走升。

至於匯率方面,中經院指出,儘管各界預期美國升息週期或近尾聲,加上銀行體系風險升高、國債上限等問題存在,導致美元走貶機率上升。不過,國內經濟情勢走緩、出超規模縮減,可能要等到今年第四季才出現反轉,預估2023年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將微幅走貶,全年平均匯價約30.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