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數位身分證 民團:勿強制 需保留無晶片選擇

數位身分證(eID)因個資安全疑慮喊卡,民團希望,能保留公民可自由選擇使用無晶片eID是底線。(內政部提供)
數位身分證(eID)因個資安全疑慮喊卡,民團希望,能保留公民可自由選擇使用無晶片eID是底線。(內政部提供)

【記者李怡欣/臺北報導】數位身分證(eID)因個資安全疑慮喊卡,造成系統委外廠商損失,機關調解中。在野陣營炮轟,民進黨政府恐讓總計逾10億元費用由全民買單。政院強調,待個資委員會成立後整合共識。綠委估最快2025年eID上路。民團主張,保留公民可自由選擇無晶片eID是底線。

在野黨發難:賴要負政治責任

2018年12月底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2020年啟動換發eID,內政部原定10年編8.9億元推動,因外界對資安疑慮未除,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2021年1月宣布暫緩實施。

國民黨攻擊,數位身分證2021年喊停,相關廠商求償5.26億元,加上已採購機器和場地費及維持運轉空調費5.24億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日前召開第5次協調會前會,廠商和中央印製廠對賠償金談不攏,若協調破局,10億元恐全民買單。

行政院立場?專責機關成立後決定

行政院長陳建仁強調,eID因應國家數位化需求,由於境外資訊攻擊日趨嚴重,國人對資安保護意識也提升,2021年宣布暫緩,個資專責機關成立,評估可行才往下推動。

國發會《個資法》修法,立法院2023年5月16日三讀通過,增訂第一條之一,明訂《個資法》主管機關為「個資保護委員會」,隸屬行政院轄下,籌備處8月成立,任務是訂定組織法,並推動二階修法,預計最快明(2024)年掛牌成立。

數位身分證是否持續推行?數位部長唐鳳表示,要推、不推,由個資會判斷審議,所以還是有推動可能。綠委認為,eID最快可能2025上路。

數位部:強化公部門個資傳送安全 

唐鳳說明,eID讓蒐集個資變得更容易,當初喊卡,是民間認為各機關間資料互換有疑慮;個資會成立後監督後端資料使用。數位部明年底前完成建置跨機關資料傳輸專屬通道「T-Road系統」與「零信任」(Zero Trust Architecture),不與外部服務網段連通,基於「永不信任,持續驗證」,讓個資互換提取驗證更強化。

10億全民埋單?唐鳳:不推才要賠

至於後續賠償問題,唐鳳說,廠商求償前提是「不推了」才有賠償問題。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日前表示,並不會發生所謂「錢坑」或者10億元都會流失的情況。政院表示,中央印製廠與其委外廠商間履約爭議,正由工程會積極調解中。目前eID的系統建置,包括卡片、製卡機等,政院正進行各種其他用途規劃與契約調整。至於內政部與印製廠於政策暫緩期間則依契約相關約定辦理。不過, 

eID擋不住 民團吞敗訴:是否上訴再議

為阻止強制換發eID,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團體召集58位民眾,2020年發起「預防性不作為訴訟」。台權會指出,此訴訟試圖緩解「全面換發」New eID政策下,拒絕強制配發晶片/數位身分證的國民,將在公告舊證失效後,面臨無法投票的窘境。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1日以不符「預防性不作為」要件程序駁回。可上訴。台權會11日聯合聲明,雖無法透過本次訴訟,杜絕台灣未來再次發生強制換發計畫,但訴訟已達階段性任務。不會再上訴。

台權會強調,法院新聞稿判決理由指出:「eID將可產生大量『數位足跡』之數位身分識別功能強加於個人之上,置個人於可被詳細剖繪之境地,根本性地改變現行身分識別制度之樣貌,影響人民資訊自主權及隱私權益甚鉅」,並做出依戶籍法之授權強制人民換發eID,「顯與法律保留原則有違」的具體結論。

台權會指出,公私部門間浮濫的個資串聯及蒐集身分資料行為,應制定規範,落實資料最小化原則,例如門禁扣留證件、秀身分證享優惠,若改數位感應紀錄,依舊無法擺脫個資濫蒐環境。建議政府通盤考量不合理的身分證查驗及蒐用情境,而非以全面數位方式取代,才能解決台灣現存的問題。

公民自由選擇無晶片eID是底線

台權會主張,每個人可依自身需求選擇「無晶片身分證」應是數位身分證政策的底線。尊重個人依照自身需求,可選擇持有最小資料的無晶片身分證,數位發展應避免淪落為「實名制社會」風險,讓渡自主與隱私,不是鞏固民主社會該走的路。

對此,唐鳳說,當時中研院建議,eID系統建置,要確保讓想用的人用,但若有人不想用eID,選擇維持使用傳統卡式證,都應有相同權益,不能因沒eID,就不能存取某些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