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文活動

《5月35日:創作.記憶.抗爭》 見證、記錄時代

《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
《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

文/記者徐翠玲
1841出版社推出《5月35日:創作.記憶.抗爭》一書,以「六四舞台」在香港最後一次公演劇目《5月35日》為核心,展示香港人如何以創造力和生命力,在艱難的路上堅持追尋公義。「六四舞台」主席列明慧寫序表示,期望這次劇本集出版,能記錄、見證時代,更希望不能在香港存在的《5月35日》,能在其他地方活下來。

《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

《5月35日:創作.記憶.抗爭》除了收錄《5月35日》粵、國、英三語劇本,還有相關訪問、演後評論,包含香港知名作家李怡的文章,以及演出劇照,完整記錄了劇作被打壓的經歷和香港被滅聲史的一塊拼圖。

《5月35日》原著為香港知名劇作家莊梅岩,以「六四事件」為背景,講述兩個等待死亡的老人,在強權高壓下無力反抗、苟活偷生。在死亡來臨前,決定無畏的在5月35日當天去那個染血的廣場,拜祭30年前死於不自然的兒子。

《5月35日》於2019年首次上演6場爆滿,2020年因疫情而作網路放映,2021年改為網路讀劇,網路點擊率超過50萬,並獲得「第29屆香港舞臺劇獎」五項大獎,包括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製作、最佳燈光設計以及年度優秀製作。

《5月35日》劇照。《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
六四舞台被恐懼吞噬了

演出《5月35日》的劇團——「六四舞台」,2009年成立,以表演形式介紹八九民運和「六四」事件,2021年《港區國安法》通過後自行解散。對此,列明慧在出版序中寫道,「六四舞台」被恐懼吞噬了。那段風雨飄搖的日子裡,民間組織解散潮一波接一波,他們心不甘情不願、誠惶誠恐的處理申請解散劇團的工作。

列明慧說,內部也討論是否如同「支聯會」,連網站和臉書專頁也要刪除。親手抹掉過去十多年心血作品的歷史紀錄,或承受有成員可能會因此牽連招致牢獄的風險。最終,在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下,刪除了網站,隱蔽掉臉書專頁。隨著不少香港新聞機構停止運作,大部分「六四舞台」過去演出的新聞報導、評論等,在網上已無影無蹤了。

「《5月35日》這部劇中展示的有隱忍30年的憤怒,也有遲來的覺醒。」八九民運學生領袖王超華在推薦序中指出,這部舞臺劇長達兩個多小時,全場沒有一句臺詞提到「5月35日」。這個日期和劇情的關係,完全依賴於觀眾的會意和聯想。多年來北京官方將每年的六四前後設定為敏感日期,不敢提,也不許提,並且將這種偷偷摸摸的行徑強加在難屬身上。

「中共強迫人民附和謊言,滋養奴才文化,使我們無法不憤怒。」王超華說。

《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

歷史從來沒有如此靠近

香港文化研究學者、評論人羅永生也在推薦序中表示,2019年7月尾,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發生不久,他坐在藝術中心的觀眾席上第一次觀賞《5月35日》。地鐵站恐襲的場面還是歷歷在目,與舞臺上呈現的三十年鬱結遙相呼應,「歷史」從來沒有如此的靠近我們。」

《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

羅永生認為,《5月35日》的主軸不是六四那夜發生的事,也不是八九那場民主運動的歷史篇章,而是關於六四的記憶如何被禁閉、壓抑、消滅、隱藏的故事,它們如何構成一代人的創傷和揮之不去的鬱結。苟活半生的老一輩臨終的絕望,再也壓不住要到廣場去來一場光明正大的紀念——這哀悼亡者的衝動就成為對極權公然的反抗,和對未來寄予希望的象徵。

《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

臺灣劇場編劇、導演鴻鴻則寫道,港人紀念六四,同時也代表自己追求自由民主的意志,這讓香港成了天安門廣場的延伸。尤其在中國以狼性征掠全球的時代,門口這彈丸之地卻明明白白宣示並不埋單。於是「六四紀念館」在香港,「六四舞台」也在香港。這除了一份俠義之心,更可以說是生存權的搏鬥。

《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5月35日》劇照。(1841出版社提供)

《5月35日》於6月2~4日舉行臺灣首演,由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與「曉劇場」合作,以國語演出5場,並以粵語進行1場讀劇。列明慧表示,期望這次劇本集在臺灣出版,能記錄時代、見證時代,更希望將這個出色的粵語劇本,翻譯成國語及英語,有利不同地區的劇團可以搬演。讓不能在香港存在的《5月35日》,能在其他地方活下來。◇

《5月35日:創作.記憶.抗爭》立體書封。(1841出版社提供)《5月35日:創作.記憶.抗爭》立體書封。(1841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