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人物特寫

命運多舛的驚奇人生——杜莎夫人

現今杜莎夫人蠟像館已發展到全球各地,圖中所在地為荷蘭阿姆斯特丹。(123RF)
現今杜莎夫人蠟像館已發展到全球各地,圖中所在地為荷蘭阿姆斯特丹。(123RF)

文/周揚
提起杜莎夫人,人們很自然的會想到蠟像館。的確,她的一生跟蠟像有著不解之緣,命運多舛,她的坎坷經歷又締造了她的傳奇。是什麼原因使她開始學習製作蠟像?她又是怎樣與法國王室結緣?她最恐怖的經歷是什麼?她又為何背井離鄉遠赴英國?第一個杜莎夫人蠟像館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杜莎夫人。

杜莎夫人。(公有領域)杜莎夫人。(公有領域)

杜莎夫人的原名叫安娜‧瑪麗‧格羅肖爾茨(Anna Maria Grosholtz,1761年12月1日~1850年4月16日),她出生在法國的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很不幸的是,她是一個遺腹子,爸爸已於兩個月前去世。他是一位軍人,在七年戰爭中殉職。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發生在1754~1763年,由於貿易、殖民、霸權等原因,西方主要強國參與了這場戰爭,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 

戰爭對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她的媽媽不得不出去工作,以維繫她們的生活。幾年後,媽媽在瑞士的伯恩(Bern)找到了一份工作,為菲利普‧柯蒂斯(Philip Curtius,1737~1794年)醫生當管家,柯蒂斯很同情她們,讓母女倆都搬進了家裡,便於照顧。

亦師亦父的人生導師

瑪麗從未見過自己的爸爸,當她見到柯蒂斯時,直喊他「叔叔」,柯蒂斯甚是喜歡,恰巧他自己沒有孩子,便把乖巧可人的瑪麗視如己出。 

柯蒂斯不僅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位蠟像師。他利用自己在蠟塑方面的技能,來說明醫學上的解剖學,創造了解剖蠟模型。不僅如此,他還為一些遊客製作蠟像。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法國王室,王室成員對他的技藝頗為讚賞。

1765年,他放棄醫學事業,移居法國巴黎,將蠟像作為一門藝術來工作,後來也請瑪麗和她媽媽一起去了巴黎。

1770年,柯蒂斯在巴黎創辦了蠟像館,很多人前去觀看。1776年,他的蠟像展覽得到了法國王室的鼎力支持,允許他轉移到巴黎的王宮(Palais Royal)舉辦蠟像展,影響更大,他也因此認識了很多社會名流。

瑪麗從小就跟著柯蒂斯學習製作蠟像,她聰明靈慧,很有藝術天賦。待到其技藝成熟後,便以藝術家的身分為柯蒂斯工作。 

1777年,瑪麗16歲的時候,柯蒂斯給了她一個機會,讓她獨立創作了第一尊蠟像,人物原型是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使她名聲大震。她創作的著名蠟像,還包括盧梭和美國國父富蘭克林。

凡爾賽宮向她伸出了橄欖枝,請她擔任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的妹妹、「法蘭西的伊麗莎白」公主(Elisabeth of France,1764年5月3日~1794年5月10日)的家庭教師,教授蠟像的製作。她住進了凡爾賽宮,成為受人尊敬的上流社會的一員。

對她而言,柯蒂斯是她的人生導師,也更像是她的父親。柯蒂斯用其畢生所能,想為瑪麗開拓更好的人生。柯蒂斯和瑪麗,都是通過蠟像這種藝術形式,使他們的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與法國王室結緣的同時,也結識了不少左翼思想的著名人物。

大革命時的精神壓力

世事難料,法國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1794年7月27日)開始了。大革命反對王室,反對天主教,反對神權。信仰無神論的流氓無產者實施暴力革命,在巴黎打砸搶,無數藝術珍品被毀掉,並攻占了巴士底獄。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被送上了斷頭臺,延續近千年的法國君主制終結。(斷頭臺,法語:Guillotine,是一種執行死刑的器具,用以將犯人的頭斬去。)

這場革命,使瑪麗的命運急轉直下。由於她和王室的密切關係,被指控為王室同情者而被捕,關進了監獄,並給她剃了頭,也準備將她送上斷頭臺。

在這命懸一線之際,柯蒂斯的一位熟人、散文家及革命陣營中的科洛特‧德埃爾布瓦(Collot d'Herbois,1749年6月19日~1796年6月8日)得知此事後,給說了情,認為她對革命還是有用的。她被釋放了,條件是她必須製作死亡面具和斷頭臺受害者模型,尤其是製作名人和貴族的模型。然後,流氓無產者將其拿出去遊街,炫耀戰果。受害者除了路易十六和王后等王室成員外,還有柯蒂斯及瑪麗的許多朋友和認識的人。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Maximilien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政治人物,雅各賓專政時期的實際最高領導人。因內部政見不同,同樣被送上了斷頭臺。瑪麗在晚年的傳記中提到過這個人,說他曾救了她。當他死亡時,瑪麗仍然是被迫為他做了蠟像。

屈辱、血腥、恐怖,這種可怕的日子,使她的精神承受達到了極限。

在大革命的三年時間裡,斷頭臺斬首「反革命分子」(其中包括異見人士)的保守估算,超過了6萬人。

成為杜莎夫人

1794年,柯蒂斯去世,並將自己收藏的全部蠟像留給了瑪麗。這個給予她滿滿父愛的人,最終離她而去了……

1795年,瑪麗34歲的時候,與一名工程師弗朗索瓦‧杜莎(Francois Tussaud,生平不詳)結婚,她也就成了杜莎夫人(Madame Tussaud)。婚後,他們共有3個孩子,但只有兩個兒子活了下來,他們是約瑟夫(Joseph)和弗朗索瓦(François)。

1802年,沙龍魔術師保羅‧菲利多(Paul Philidor)邀請杜莎夫人前往英國倫敦,展出她的那些蠟像。是啊!為什麼不在一個沒有動盪的國家碰碰運氣呢?隨後,她帶著4歲的長子約瑟夫和一部分蠟像,前往英國。

蠟像展出的利潤,保羅分走了一半。與他的合同結束後,杜莎夫人便單飛了。但是經濟收益並沒有像她想像的那麼好,她和孩子的生活困難重重,還有她的一大堆蠟像需要地方安置,需要不菲的費用。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法國加冕稱帝。奧地利帝國、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崙宣戰。杜莎夫人想回國,但在雙方交戰之際,她被阻止不能回法國。因此她只能在不列顛群島,巡迴展覽她的那些蠟像。

漸漸的,她的展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觀者,收益也有了改觀,她甚至可以匯款到法國,給她的丈夫和小兒子。但她的丈夫非常揮霍,還賣掉了留在巴黎的部分蠟像,這令她很失望,也打消了她回國的願望,她與丈夫再也沒見面。

1822年10月,當她61歲的時候,她的次子弗朗索瓦終於來到了英國,與她和約瑟夫團聚了,他們沒再分開。 

杜莎夫人在英國巡迴展覽33年後,1835年,在倫敦的貝克街(Baker Street),她成立了杜莎夫人蠟像館,這裡是她的家,也是她的第一個永久蠟像館。她在此工作了8年,撰寫回憶錄。1842年,她創作了一幅自己的蠟像,陳列在她的博物館入口處。

晚年時,她患有更嚴重的哮喘病,便重新回到了天主教的信仰中。

1850年,杜莎夫人在睡夢中安詳的去世,享年89歲。屬於她的時代結束了,她的這種獨特經歷,沒有人能夠複製。

杜莎夫人蠟像館被她的兒子們接管,成為家族企業,開啟了新的時代。1884年,遷址到馬里波恩(Marylebone Road)路,直至現在。該蠟像館,已經成為倫敦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目前,Merlin Entertainments是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所有者,這是Blackstone Group旗下的一家公司。

◎世界各地的 杜莎夫人蠟像館

• 歐洲: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德國柏林、英國黑潭、匈牙利布達佩斯、土耳其伊斯坦堡、捷克布拉格、奧地利維也納。

• 美國:好萊塢、拉斯維加斯、納許維爾、紐約、奧蘭多、舊金山。

• 亞洲:泰國曼谷、新加坡、日本東京、香港、中國北京、上海、重慶、武漢。

• 中東:杜拜。 

• 澳洲:雪梨。 

每個蠟像館的人物也不盡一樣,會根據各個地方的特點,挑選出非常受歡迎的人物,按照他們的形象,製作蠟像,比如王室貴族、政壇人物、影視明星、體壇健將等。杜莎夫人蠟像館,已經從英國倫敦,向外擴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蠟像小常識】中世紀保存人像途徑

蠟像的製作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王室成員和偉人的臉部輪廓是通過蠟面具保存下來的。製作頭部蠟像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首先要進行準確的測量和記錄,用黏土捏出形象來,再敷上石膏製做出模具。在石膏模內灌入熱蠟,冷卻後除去石膏模,蠟像就定型了。製作的每一步都得精益求精,才能達到惟妙惟肖、猶如真人的效果。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出雙手和雙腳的蠟像。人體的軀幹部分,早期是用金屬骨架支撐,後期就用玻璃纖維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