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五嶽的涵義和傳說(下)

自古以來,嵩山有多個名稱,譬如太室、崧高、中嶽等。據釋名介紹「嵩字或為崧,山大而高曰崧。」(維基百科)
自古以來,嵩山有多個名稱,譬如太室、崧高、中嶽等。據釋名介紹「嵩字或為崧,山大而高曰崧。」(維基百科)

文/洪熙
{續上週}五嶽的涵義和傳說(上)

南梁任昉著作的《述異記》介紹了秦漢年間的一段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他的頭部演化為東嶽,腹部變成了中嶽,左臂演化為南嶽,右臂則成了北嶽,而他的腳變成了西嶽。這段秦漢時期的傳說為神州五嶽的來歷增添了神祕的色彩。

南梁任昉著作的《述異記》介紹了秦漢年間的一段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他的頭部演化為東嶽,腹部變成了中嶽,左臂演化為南嶽,右臂則成了北嶽,而他的腳變成了西嶽。這段秦漢時期的傳說為神州五嶽的來歷增添了神祕的色彩。

在春秋以前,「岳」原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職稱,堯時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領就叫「岳」。後來把主管方岳的官吏與岳官駐地的大山名稱統一起來,根據五行對應,出現了代表五方大山的「五嶽」。

在先秦時期,五嶽具體山名就已確立,但不同文獻記述略有不同,本章採用東漢大儒鄭玄對《周禮》注釋所說,五嶽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4. 北嶽恆山

北嶽恆山,從唐代開始,典籍中出現兩處恆山,分別在山西渾源縣和河北曲陽(河北阜平縣境內)。

本章據《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所述,採用北嶽恆山位於山西大同渾源一說,「自虞帝有十一月之巡狩,而北嶽以名,歷三代及漢唐,相沿至今,雖更名不一,要皆兢兢致祭,罔敢或缺。」

上古時期,舜帝十一月巡狩,即天子出行,巡視監察邦國州郡,巡狩途中要祭祀山川,稟告上天。《尚書》載「五載一巡狩」。

舜帝北巡到恆山時,感慨其雄奇險峻,因此封為北嶽。從上古三代到漢唐,恆山數次更名,為避皇帝名諱,比如漢文帝劉恆,唐穆宗李恆,恆山多次改名「常山」。但歷代皆是兢兢致祭,不敢有缺。

北嶽因何稱為恆山?據《風俗通義》載:「恆,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也。」因恆山位於北方,五行中對應水,水性陰寒,飄游濡潤,具有潤下滋生萬物之特性,而北方之地陰終陽始,其道恆久,為恆常之所在,故曰恆山。

一說,恆山是以恆水從此發源而得名,恆水即今橫河,「橫」與「恆」諧音,所以稱為恆山。《尚書‧禹貢》:「太行恆山,至於碣石。有恆水出焉。其下有祠,晏天王按《山記》曰:高三千九百丈,方三十里,周回三千里,上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種,道者服之成仙。」清代魏源在《釋道北山條陽列二》篇中說:「恆山以恆水所出得名。」

東晉道士楊羲所撰《茅君傳》說,茅山派祖師茅盈在十八歲時,離開家鄉來到恆山中修煉。後來,他得到了西王母傳授的道家真經,經過多年苦修,最終得道飛升。

官修正史《舊唐書‧方伎》記載了唐朝道士張果老長年隱居恆山修道的故事。這位傳奇的張果老,人們不知他是何方人士。武則天當政時,他曾說自己已經幾百歲了。到了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恆州刺史韋濟向唐玄宗上書,陳述張果老的修道神跡。天子數次派人,終於將張果老請到京師。他在京城待了一段時間後,便請辭回到恆山。唐玄宗賜其號為「通玄先生」。

張果老回到恆山後,從此就從史傳中消失了蹤影。民間傳說他得道成仙,成為民間神話中的八仙之一。

由於歷代有不少人來到恆山修煉,因此恆山上,留下了不少的仙跡,也修建了不少寺院和道觀。其中最著名的是懸空寺。在懸空寺下南側的峭壁上,留有大唐詩仙李白書寫的「壯觀」二字。

5. 中嶽嵩山

在秦漢時期,民間傳說認為嵩山是由盤古的腹部演化而成。嵩山位於河南登封縣以北五里處,歷來認為此山位於天地之正中,所以歷朝歷代皇帝祭祀中嶽,祈求天下安寧,於每年六月(也就是一年之中)下詔祭祀嵩山。

嵩山上峭壁環繞的嵩山禪院。(維基百科)嵩山上峭壁環繞的嵩山禪院。(維基百科)

自古以來,嵩山有多個名稱,譬如太室、崧高、中嶽等。據釋名介紹「嵩字或為崧,山大而高曰崧。」

上古時期,帝禹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在這裡生下了兒子啟,因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所以稱嵩山東峰為「太室」。太,指身分最高的;室,妻子的意思。少室山,指嵩山西峰。傳說中,帝禹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的妹妹就居住在此地。

嵩山有十多座石室,有石床和池水。每當世間發生戰亂時,嵩山石室可供世人避難居住。

漢朝時,曾稱為「嵩高山」。漢武帝登上中嶽,聽到大山呼喊「萬歲」之聲,於是漢武帝命地方三百戶負責奉祠祭祀,命名為「崇高邑」。漢武帝在嵩山還遇到了學仙女子,於是將所遇女仙之地,命名為「玉女台」。

嵩山被視為一座仙山,歷代留下了不少仙道神跡。《洞天福地記》載,道家第六洞天福地就在中嶽嵩山,方圓可達三千里。這一帶對應另外空間的「思真之天」。

昔日,周靈王太子晉(另稱王子喬)喜歡吹笙作鳳鳴,遊歷於伊洛之間。道人浮丘公,也就是傳說中的仙人,接太子晉登上嵩山三十多年,修煉長生不老之道。周靈王以為太子登山墜崖身亡。三十年後,太子晉請大夫桓良轉告其弟周景王,七月初七於緱氏山相會。到了那天,太子晉乘白鶴在山的上空吹笙,並於七日後駕鶴登天。因此留下了「子喬駕鶴」、「控鶴登仙」的傳說。民間有一句歇後語,「赤松子遇王子喬——各有千秋」,是說道家真人赤松子和王子喬都因修煉有素,得以長生不老。

除了王子喬,在嵩山修道成仙的還有:東漢張道陵、晉朝鮑靚、北朝寇謙之等人,以及隋唐時潘師正、司馬承禎、王希夷等等。

漢朝向道之風盛行,有道士從國外帶回來貝多子樹,栽種在嵩山西麓。記載中那四棵貝多子樹非常高大,形態奇異,與其它樹木很不相同。一年三次開花,花白而香美。

書冊岩,嵩山的標誌性景觀之一,中嶽運動遺蹟。(維基百科)書冊岩,嵩山的標誌性景觀之一,中嶽運動遺蹟。(維基百科)

古時,嵩山盛產靈芝。《仙藥別錄》云:「黃芝生嵩山。宋建中靖國元年,少林寺產靈芝,大小十二。」宋朝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嵩山少林寺生長出了十二枚靈芝。地方官繪圖上奏天子,朝廷下詔將靈芝送入宮廷內府。昔日的靈芝圖以及摹刻石碑仍然留在少林寺中。

秦漢時期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他的一部分身體化成了五嶽大山,鎮守著神州大地。人們登臨五嶽,「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縱目游賞,胸襟大開。而敬天禮道,瞻仰神佛的天性,也隨著登高望遠,在心中自然的舒展,自在的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