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縱橫職場

【教練觀點】社會企業的硬幣兩面

社會企業實踐理想,但也不能忽略賺錢的現實。(123RF)
社會企業實踐理想,但也不能忽略賺錢的現實。(123RF)

文/吳政峰 (職涯青創顧問師)
百年前沒使用核電,也尚未開始使用化學藥劑DDT。百年後,電腦發明了、手機研發了,網路串起人與人的連結,AI成為趨勢顯學,一切發展只剩科技與便利,人與人早已沒有距離。

現代化生活讓我們快速發展、方便許多,卻也同時帶來負面影響。人類發展的一切軌跡,都付出成本與代價。「正面與反面」是硬幣的兩面,「一半一半」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懂。

極端氣候成為常態,各式各樣的汙染充斥生活中,癌症已成為現代人的健康殺手。電腦病毒、網路駭客、手機詐騙等,也與我們一起共存,大家早已習以為常。然而,並非所有人都享有現代化成果,貧窮一樣存在,貧富差距不僅沒有改善,更加嚴重惡化。

近年來,社會企業成為顯學,越來越多年輕人或團隊,熱情投入改善社會各種問題,像是終結貧窮、促進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潔淨能源、永續城鄉、保育海洋生態等。但為了解決特定社會問題而成立企業組織,是不是好策略值得三思。

筆者認識一些企業團隊,以改善社會問題而號召、設立,熱血沸騰,理想性十足。只不過,理想是一種信念,卻不是一種行動,很多社會型企業,空有理想,卻沒有形成具體的「行動實踐方案」,永遠繞在「理想上」打轉。

不管是一般銷售型企業或是社會型企業,本質均為「企業」,存在目的很重要是為了「銷售、營利與創造股東權益」。社會型企業不能因為自覺陳義過高就自動忽略最本質的「組織意義」。換言之,你想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也必須同時做對企業有意義的事,兩者就是硬幣的兩面,一半一半,同時存在而沒有模糊地帶。

筆者在輔導完一家社會企業後,語重心長給的建議是,「這件事很有意義,但其實並不需要成立企業就可以做,你並沒有賣出什麼。只要把你的理念與想法,推廣給照顧服務員了解,並讓他們學習你的輔導做法,可能是比較好的行動方案」。業者聽完,點點頭,似乎懂了。

社會企業是資本主義發展下新的一頁,而為何會走到這一步,要問問人類自己。改善社會問題是理想面,而企業銷售獲利則是現實面,兩面也都重要。如何透過更多人因需求而購買產品或服務,同時解決社會問題,才是社會企業存在的意義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