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家庭教育

許一個幸福藍圖 讓年輕人想婚

結了婚,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愛。(123RF)
結了婚,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愛。(123RF)

文/記者李怡欣
有了家庭後,人會感到圓滿,因為人會從自我中心,轉變成捨己、為他人付出生命,學習真正付出愛,他的生命會開始不一樣。——臺北市議員曾獻瑩

「如果你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他會反問:我為什麼要結婚,結婚有比較好嗎?」臺北市議員曾獻瑩說,臺灣生育率一直往下掉,「不婚」與「不生」是重要原因,少子化則是一個結果,而往前推就是年輕人不結婚。

對於年輕人不結婚,曾獻瑩表示,年輕人已經失去追求「人生美好幸福」願景,過去講「成家立業」,但現在年輕人認為,要立業,不一定要成家,不覺得婚姻是人生必要規劃之一。

曾獻瑩認為,推動家庭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打地基」工作。(李怡欣/攝影)曾獻瑩認為,推動家庭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打地基」工作。(李怡欣/攝影)

「年輕人失去對結婚的憧憬,並不羨慕結婚,跟政府政策有很大關係。」曾獻瑩指出,政府不夠重視家庭政策以及保護家庭價值,甚至站在家庭的對立面。

舉例來說,離婚率與外遇比例居高不下,不想辦法解決,卻還通過「通姦除罪化」,臺灣侵害配偶權賠償輕微,不像國外付高額離婚訴訟與贍養費,出軌成本很低。

曾獻瑩認為,雖然法律無法限制感情,但國家需要正面看待,積極為年輕人打造「結婚幸福夢想」氛圍。

困境 買不起房、養不起孩子

不結婚主要擔憂經濟因素,買不起房也養不起孩子,甚至是周遭與媒體充斥婚姻失敗例子,對結婚失去信心,或生活圈小沒機會交友、找不到合適對象等。

「現代人一談到結婚生子,就想到負擔、壓力與束縛,因此,年輕人寧可只談戀愛、同居,也不願進入婚姻」,曾獻瑩說。

個人化思潮 衝擊婚姻、生育

曾獻瑩指出,受到西方價值觀影響,臺灣社會崇尚「個人主義」,甚至極端女性主義者認為,「家庭妨礙了女性自我實現」,這種思維影響很多臺灣女性。

而政策對生育婦女也不夠友善,女性產後在家帶孩子、補助較少,反之請保母或托嬰,補助則較高,「這等於是變相鼓勵當職業婦女,不要當全職媽媽」。曾獻瑩坦言,其實很多婦女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但經濟負擔大,陷入兩難。

另外,社會主流價值強調「事業有成、成功形象」,而不去彰顯「維護婚姻的重要性」,許多名人、政要外遇醜聞頻傳,彷彿只要能力好,就可以不顧私德,給民眾非常不良的示範。

重視未婚 引導年輕人走入婚姻

根據統計,臺灣平均每對夫妻生育1.5個小孩,加上適婚卻未婚人口,則平均生育率只剩0.9%。數據顯示,走入婚姻者多數都會生孩子,問題在於,晚婚及不婚是少子化主因。換句話說,政府不能只是補助已婚者生育津貼,卻忽略了適婚,沒進入婚姻的群體,政府必須以政策引導,讓年輕人願意走入婚姻。

曾獻瑩提到,年輕人面對工作壓力、經濟負擔、照顧小孩、侍奉長輩、婚姻經營等難題,政府可在稅制、法律、經濟等層面,設計結婚基金、租房補貼等友善政策,解決成家負擔,讓年輕人無後顧之憂,願意進入婚姻。

不結婚主要擔憂經濟因素,買不起房也養不起孩子。(123RF)不結婚主要擔憂經濟因素,買不起房也養不起孩子。(123RF)

教導經營婚姻強化家庭教育

臺灣有一部《家庭教育法》,內容包含婚姻教育、情感教育、家庭與親子教育等面向,但沒有獲得重視。舉例來說,臺北市政府家庭教育經費,平均每人每年預算6.4元,「買半個茶葉蛋都不夠。」他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都須重視,加強家庭教育資源。

曾獻瑩指出,從小到大學習過程,為了考上好學校而努力,從來沒人教導如何選擇合適對象,什麼叫經營婚姻與家庭,等到面對婚姻與家庭時,無足夠知識正確處理,往往讓事情更糟或逃避收場。

可從國中開始推動家庭教育,建立未來經營感情的建造工程。在職場上,也可辦活動幫助適婚男女彼此認識,上課學習家庭經營、處理婚姻衝突等,預做準備。

此外,文化、觀光、體育局處辦活動,可規劃家庭票、夫妻優惠、親子參與等,把更多優惠放在鼓勵家庭,從公共政策規劃中傳遞營造家庭價值與信念。

推動家庭價值 媒體別成阻力

身為議員,曾獻瑩進行各項市政服務,他坦言,其中推動家庭價值最困難,因為民眾不會立即有感,「但這是非常重要的『打地基』工作」。

這類議題雖不是媒體寵兒,但媒體也不能推波助流。舉例來說,對於政府高官外遇生子還獲高陞,這類事件不能以私領域帶過,應平衡報導呈現另一方意見,對於只重專業能力,卻不顧私德,民眾其實不認同,媒體應該把所謂沉默多數的意見反映出來。

近期媒體大幅報導,知名女藝人自殺身亡。曾獻瑩利用公共事件作為家庭教育案例,「縱然她已經擁有了全世界,卻因夫妻關係挫折走上絕路;這不是人生真正的富有,真正能帶給你快樂滿足的不是金錢與名利,真正重要的是一個家的彼此相愛。」

結了婚 體會到什麼是愛

很多人會覺得「結婚後,感情會越來越淡」,曾獻瑩想要告訴所有年輕朋友,「婚姻絕不是愛情的墳墓,結了婚,你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愛,兩人一步一步攜手成長,克服所有挑戰,無條件的接受對方,愛情會越來越濃、越來越甜蜜」。

▪︎ 吵完架一定要和好
婚姻充滿各種挑戰,例如:孩子教養、外界誘惑、原生與姻親關係、經濟問題等,夫妻若不彼此相愛,整個家的基礎就不穩,兩人就無法共同面對人生中的各種挑戰。

「婚姻是一輩子的,因此不管怎樣,每次吵完架,一定要跟對方和好」,為了和好,就必須學習處理婚姻中的衝突,知道如何道歉與原諒,這是很多夫妻必須學會的課題。

此外,信任是親密關係中的基礎,要用心維護,學會遠離誘惑(婚外情),具體做法很多,如不單獨與女性約會、開車不載單獨一位女性等。

▪︎ 夫妻親密給孩子安全感
對曾獻瑩來說,家庭中「夫妻關係」是核心,家裡優先次序擺對,整個家運作進入穩定協和,才能共同營造親子關係,創造孩子良好習慣、好的品格、課業等各方面。

他指出,「親密的夫妻關係,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知道:爸爸媽媽彼此相愛,而且爸爸媽媽都愛他,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安全感,讓他充滿能量,無畏面對未來人生」。

很多婦女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123RF)很多婦女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123RF)

相反的「夫妻若彼此撕裂,會帶給孩子莫大傷害」。臺灣一年誕生12萬個新生兒,但是光一年就產生7萬個單親家庭,大部分是離婚造成,導致孩子長大後,不信任婚姻、不羨慕婚姻、不想進入婚姻。

婚姻需要學習與教導成功經驗,透過一代傳一代,把維繫婚姻的方法、原則與信念,傳承下去。

曾獻瑩表示,在長久穩定的親密關係中,個人會激發內在潛力,有動力探索未知,養育出健康的下一代,對整個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如果整個社會能建立婚姻與家庭神聖價值觀,年輕人就比較不會把婚姻當兒戲,合就結(婚)、不適合就分開。

▪︎ 夢想藍圖 幸福美滿家庭
「我在單親家庭長大,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印象中媽媽總是非常忙碌」,曾獻瑩回憶道,「小時候我就渴望有一個家庭,記得高中升大學時,我曾畫下一個人生願景圖,當時畫了一臺車子、有點高高的(像休旅車),我帶著太太(太太坐在副駕駛座),後面有兩個孩子,我們一家人在出去玩的路上。」

多年後,曾獻瑩結婚生子,二寶幾個月大時,第一次叫「爸爸」就坐在車上兒童椅,這時,他突然想起這就是當時願景圖的畫面。

曾獻瑩表示,「生兒育女過程帶給我很大的滿足跟快樂。好像在不知不覺當中,人生的願景會引導你往那個方向走。」他希望以自己為例,帶給年輕人一個夢想的願景。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助一定會有人伸出援手;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