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臺發展華語教學 專家提建言

享譽國際的華語教學權威顧百里。(記者陳冠均/攝影)
享譽國際的華語教學權威顧百里。(記者陳冠均/攝影)

【記者李世勳/臺北報導】顧百里(Cornelius C. Kubler)是享譽國際的華語教學權威,他是美國威廉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亞洲研究系史丹費爾德(Stanfield)講座教授及創系主任,曾是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亞非語文系中文和日文組主任、美國在台協會華語學校校長、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他出生於瑞士,父母是德國人,自小移民美國,在一個講德語的家庭環境成長,會說至少12種語言,像是中文,臺語、客語、粵語、日語等等。
而他與中文的因緣是從臺灣開始的。

五十年不斷的臺灣情緣

顧百里回憶,從小,他就觀察到自己德語的家庭環境和一般美國人不一樣,所以開始對外國語言及文化有著濃厚興趣。

小學時他學了西班牙語,中學時學了法語,上了康乃爾大學後開始學拉丁語、義大利語和世界語,這些歐洲語言對於上世紀六零、七零年代的美國教育或許都還算正常,但接觸中文這個遙遠的東方語言,則是偶然。

一次參加了暑期班,他的室友是一個臺裔美國人,兩人成為好朋友,在接觸到了從紐約唐人街寄來的小吃後,他開始對中文產生興趣,本來只想花一年時間快速的學一下中文,沒想到因此對中文著迷。

1971年,大三那年,顧百里來到政治大學當交換學生,當時政大只有他一個美國留學生。他在政大待了一年,發現中文真的不容易,因此決定苦練中文。這一年他還交了一位臺灣女朋友,後來成了他的妻子,也就是郭志苓女士。

在政大時,室友大部分是臺灣在地人,帶著顧百里到嘉義、雲林老家遊玩,他感受到臺灣人很好客,當時同學父母的一口閩南語,令他很驚訝,他因此喜歡上了臺語,這也影響了他後來的學術研究方向。

他回到美國後苦練文言文和閩南語,1975年回到臺灣,到臺大中文系念碩士,研究領域是澎湖的閩南話,這主題一直到現在他都還在鑽研,而且已經有了第三代的研究成果。

1978年拿到臺大中文碩士文憑後,他回到康乃爾攻讀語言學博士,研究國語在臺灣的發展和變化。

拿到博士學位後,1980年,顧百里到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工作,然後在1981年至1987年再次回到臺灣,這次他擔任的是美國在台協會(AIT)的華語學校校長。

1991年,顧百里來到威廉斯學院擔任中文系主任,將系所的中文教師由3人發展到了8人,這在美國教中文的領域裡,算是偏多的師資陣容。

在威廉姆斯學院,他跟臺灣的連結仍在繼續,每隔一兩年他就會帶學生來臺灣短期遊學,跟各大學華語中心合作,他也時常來臺灣開會與教學,有時也受聘為研究生論文的口試委員,他笑稱自己是在做國民外交,「臺灣的華語教學教授,三分之二我都很熟,都是老朋友,有的我已經認識四十年了。」

半世紀與臺灣的交會,讓顧百里見證了臺灣這五十年來的發展與變化。他表示,1971年時,臺灣還比較落後,當時他走在臺北信義路上,沒什麼快餐店,倒是有很多人在街道上燒飯、煎餅,也沒空調,夏天非常炎熱,香味與臭味混雜成令人難忘的味道。

八零年代來臺灣,正是經濟起飛、十大建設的年代,多了很多新大樓,還有高速公路和桃園機場(先前只有松山機場),街道上也有快餐店了,蓬勃發展的氣象令人難忘。

而現在,他帶學生來臺灣交流,學生們都意外的覺得臺灣與美國沒多大差異,可見臺灣五十年來的變化巨大。

改善臺灣華語教師的教學品質

臺灣與美國從2020年起簽了臺美教育倡議,希望把臺灣打造成外國人學習中文的最佳去處。顧百里說起臺灣的華語教學環境,他稱讚道,「絕對有進步,有進展。」

他先前在演講時提到,臺灣與中國大陸相比有許多優勢,包括華語教師用的教學法比較先進、華語中心比較有彈性,食品比較安全,空氣汙染沒有那麼嚴重,在臺灣生活方便又愉快,而且外國留學生在臺灣比較容易交朋友,留學簽證也比較容易拿到,而且還有許多獎學金可申請,加上臺灣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關係良好,又享有民主與自由、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受保障,外籍生可以在臺灣讀任何書、研究任何議題。

因此他認為,在後疫情時代臺灣的華語教學前景樂觀,華語教學有希望大幅度擴展。雖然如此,但他也提到,臺灣華語界要改善的是加強華語教師的教學品質。

他說,幾天前在某間學校聽一位老師在課堂上教華語,這位老師聲音宏亮,發音也算標準,人很活潑,但在第一堂課就帶學生玩了一個電腦遊戲,光是解釋遊戲就用了大量的英文,學生們本以為可以開始學華語了,結果聽老師講了十幾分鐘的英文,更糟的是,遊戲內容對學生學習幫助不大,白白浪費不少時間。

顧百里建議,臺灣各大學的華語中心主任應該多了解老師上課的情況,對於不理想的情形要提出糾正。

另外,他還提出,臺灣各華語教學科系應增加學生實習的機會,「一般來說在臺灣念華語的學生,包括研究生,他們的理論知識相當強,可是課堂教學技巧太弱,特別是這些年輕人經驗太少,課堂技巧比較缺乏。」所以透過實習,可以增加課堂上實戰的經驗。

這次顧百里來臺灣,是應僑委會邀請,參加「臺灣華語教學國際高峰會」,他在高峰會上提出了44個非常具體的改善教學建議,對華語老師在課堂操作上很實用。

臺灣政府提出「華語教育2025」,把華語視為國家戰略。對此,顧百里提醒,華語教育不能擴展太快,否則會犧牲品質,華語教師人數增加了,但教學品質降低,長遠而言影響不好。

臺灣教師發音不佳 影響聲譽

話鋒一轉,顧百里正色談到,「我很難過得告訴你,大多數臺灣年輕的中文教師國語發音太差,嚴重影響臺灣華語教師在海外的聲譽。」這點很關鍵,他強調,在海外應徵華語教師時,若被聽出發音不正確,第一關就會被刷掉。

「一般美國、德國、法國研究中國問題或是聘請中文教師的委員會委員,都覺得臺灣的老師教學方法好,比較活躍,政治背景、教育背景都比較接近西方國家,比較容易融入西方社會。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們的發音不行,不能聘請他們。」

他舉例說道,捲舌音常會不發,還有像是「風」,臺灣人常發成「ㄈㄨㄥ」的音,而不是「ㄈㄥ」,他近來到某應用華語系交流,發現許多學生把「應用」的「應」說成「一ㄣˋ」。

「不是說要學大陸的中文,是要學臺灣教育部公認標準的中文,可是大多數學華語教學的老師做不到。」顧百里有點惋惜的點出。

因此,他建議,臺灣各校的華語教學系所應該增設「華語正音班」,「我也不是說每一個學生都得念正音班,應該是新生考試時,系主任要把關,將需要上正音班的同學去上,所以臺灣要多注意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