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寰宇搜奇

「微塵競色」攝影展 探索自然、人與自然依存

李衍毅作品《生命起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李衍毅作品《生命起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李怡欣
「處地角之荒,於滄海之幽,如風中的微塵,揚起萬種的寂靜,宇宙繼起的競豔,原是異色的自芳。」每一張作品,都是對自然世界的探索,也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關係的見證。——策展人楊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2013年啟動「驚豔˙新視野:科學攝影」徵件活動,廣招全球華人參與。迄今累計參賽作品4,686組,得獎作品456組,並推出特展5場,巡迴展31場,參與人數超過135萬人次。

第8屆科學攝影展「微塵競色」,呈現的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態度和角度。拍攝主題包括,昆蟲類、水下與海洋、兩棲爬蟲類、真菌、天文與氣象、鳥類、植物、節肢動物、地質與礦物、微觀世界、物理與化學。

第8屆徵件總計收到515組作品,其中513組來自臺灣,2組來自馬來西亞。256位投稿者,歷經三階段評審,決選3組優選、2組廣達青少年特別獎、2組甲子園高中生特別獎、2組甲子園高中生鼓勵獎,以及57組佳作。得獎作品共計66組。

得獎作品已在7月舉行頒獎典禮,即日起在科博館官網「微塵競色≋第8屆科學攝影」線上預展,《大紀元時報》取得部分獲獎作品授權,搶先登載以饗讀者,實體展將在2024年暑假登場,於科博館開展。

優選◎  

✭ 大江獎 — 生命起源
作者:李衍毅

科學圖說:
大規模的珊瑚集體產卵,是水下最壯觀和神祕的現象之一,通常一年只發生一次。許多珊瑚同時將精卵束,釋放到海中進行受精,這種水下「暴風雪」現象,使受精的成功率提高,因為釋放出去的配子,只能存活幾小時。科學家們藉由長期的觀察監測,大致掌握各地海域珊瑚每年同步產卵的季節,通常發生在滿月後幾天的夜晚,而且水溫會影響集體產卵的時機。

✭ 拓凱獎  — 蝦殼天蛾吸食穗花棋盤腳花蜜
作者:沈競辰

科學圖說:
穗花棋盤腳的花朵在晚間盛開,白色帶粉紅特別醒目,同時綻放出濃郁的氣味吸引授粉者。隔天清晨凋謝,結束燦爛又短暫的一生,因此又被稱作「夏夜的煙火」。一隻大型的蝦殼天蛾懸停在花朵的前方,伸出比身體還長的口器,深入花朵的蜜腺吸取花蜜,口器上黏附了許多雄蕊的花粉,屬於有效攜帶花粉授粉的昆蟲。

✭ 百里獎  — 孢子之風之交響
作者:董信政 

董信政作品《孢子之風之交響》之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董信政作品《孢子之風之交響》之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董信政作品《孢子之風之交響》之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董信政作品《孢子之風之交響》之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董信政作品《孢子之風之交響》之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董信政作品《孢子之風之交響》之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科學圖說:
微距中是否能發現如秋風落葉般風的交響?真菌和黏菌的孢子受風吹而散至大地來繁殖,是否可以觀察到正散布著孢子的物種?當風輕輕吹過,可以看到風的盛舉。在風的協助下,興奮的看到它們散播孢子的盛況,在精采過程中也看到了風的形狀,似乎每陣微風在傳播孢子的過程裡,都是精采的風暴。

✭ 佳作  — 埔里颱風眼
作者:李倬仁

科學圖說:
埔里盆地因地形因素,在夏季豔陽照射下,容易產生強烈熱對流,儘管虎頭山的海拔不到600公尺, 仍吸引許多飛行傘玩家。特別在夏季的雨後,低空雲層看起來就像颱風眼一般,這特殊自然景色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配合。

✭ 黃身跳磯䲁的超級變變變
作者:余慧盈

科學圖說:
胎䲁科的魚具有卓越的變色能力,藉由操縱體表的色素細胞,牠們能融入背景,不論是掠食者或獵物,都不容易發現牠們的蹤影。黃身跳磯䲁是胎䲁科的成員之一,棲息於東北角潮間帶,經常隱身於五顏六色的海藻當中,魚體顏色從翠綠、淺綠、淡黃到深紅色都有紀錄。2021年9月在東北角九孔池,第一次邂逅了黃身跳磯䲁後,便瘋狂的愛上這種眼睛閃耀著彩虹的魚。

✭金毛獅王獵食秀
作者:陳銘修 

陳銘修作品《金毛獅王獵食秀》之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陳銘修作品《金毛獅王獵食秀》之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陳銘修作品《金毛獅王獵食秀》之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陳銘修作品《金毛獅王獵食秀》之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陳銘修作品《金毛獅王獵食秀》之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陳銘修作品《金毛獅王獵食秀》之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科學圖說:
每年黃曆年過後春暖花開的時節,黑面琵鷺準備北返。純白羽翼隨之進入換羽過程,頭、頸部長出漂亮的金黃色繁殖羽毛,穿上這一身華麗的羽衣如同金毛獅王,非常好看。鳥兒換繁殖羽為吸引異性,繁殖下一代,為鳥類重要生物學現象。加上北返前需要大量食物補充體力,獵食畫面亦精采有張力。本作品記錄難得的獵食瞬間,以及黑面琵鷺的獵物種類。

✭ 菇菇的世界
作者:楊麗芳 

楊麗芳作品《菇菇的世界》之ㄧ。(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楊麗芳作品《菇菇的世界》之ㄧ。(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楊麗芳作品《菇菇的世界》之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楊麗芳作品《菇菇的世界》之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楊麗芳作品《菇菇的世界》之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楊麗芳作品《菇菇的世界》之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科學圖說:
蕈菇是山林野地間常出現的小精靈。臺灣屬亞熱帶氣候,春雨過後溼度高,山林及步道區都是它喜歡生長的環境。蕈菇種類、形狀和顏色無奇不有,生長基質有土生、木生、葉生等類。有人以蕈菇為食,但不是每一種類皆可當作食材或有療效。姑且不論它的價值,走進山林間,可多多注目這些大自然微小又令人療癒的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