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雙語教育真的好? 學者憂危及母語

立委賴士葆(右5)9日舉行「雙語政策推動之公評」公聽會。(記者常懷仁/攝影)
立委賴士葆(右5)9日舉行「雙語政策推動之公評」公聽會。(記者常懷仁/攝影)

【記者常懷仁/臺北報導】政大英語系教授劉怡君首先指出,雙語教育的目標為何?有兩種可能,一、成為中英文的母語使用者;二、中文為母語,但英文程度提升。對於第一種可能,她分析,若政府要推動,可能會危害母語,語言一旦死亡就很難救,因為當使用A語言者學B語言時,若比較喜歡B時,A就會衰敗、死亡。

劉怡君以新加坡為例,該國曾推動英語運動,但20年後調查發現,華人小孩在家中最常使用英語的比例從40多%升至77.4%,這非常嚴重,因為當孩子們在家中傾向使用某語言時就代表某語言勝過另一種語言,新加坡如今也有學者在提倡加強母語。

所以,劉怡君強調,不要以為母語不會受到影響,不要以為補助就不會受到影響,「太天真了」,因為語言生態是弱肉強食。原住民語、南島語言、閩南語、客家語等語言要保存都很困難了,若把重點放在英語教育,不但資源被瓜分,語言地位更會被排擠。

至於第二種,劉怡君指出,雖然政府希望M型化不要發生,但臺北市的明星高中已全英文授課,偏鄉地區仍以原來方式授課,會不會M型化?另根據研究發現,若單語小孩的字彙有500個,雙語小孩也是500個,卻各約一半,因為精力有限,會有語言受到排擠。

所以,劉怡君建議,母語在教育上要優於英文,英文一旦進入生活面、全面性,母語就會受到極大的威脅,而且母語政策一定要有配套,並提升社會地位,如:父母回家要用母語跟子女交談等。

劉怡君也提到,語言學習是有黃金期的,所以黃金期內挹注越多效果越好,但有時也會變得很恐怖,如同洪水猛獸。因此,她建議,幼兒園不能全天候的全英語授課,因為孩子會將英語變成母語,非常危險。

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質疑,大部分人需要的英文是什麼樣的英文?為何要花這麼多時間學英文?為何要用英文決定生死?若有人是數學天才,但卻在小學就聽不懂很多東西,在第一階段就被判死刑了,可以想像美國人用西班牙文、孟加拉文、中文等語言學習嗎?美國會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國家嗎?一定是摧毀掉所有年輕人的未來。

廖咸浩提到,北歐曾針對芬蘭移民到瑞典的小孩分成兩組進行研究,一組是九、十歲,另一組是五、六歲,看其瑞典文學得如何、母語保存得如何,結果九歲那組瑞典文學得好、母語也保存不錯,但五歲這組瑞典文學得不如前一組好,而且母語幾乎不存在。所以,他認為,理論上學外語應該九、十歲,最低是小學三年級,理想上是國一開始。

另外,廖咸浩也提到,現在翻譯科技的發展已經先進到知識吸收跟意見交流時都不需要透過特定語言。他舉例,他曾問過一個英文很好的學生說,平常看網頁時是直接用英文看嗎?對方說是用Google翻譯,Google翻譯現在已經到了差不多的地步,還需要學英文讀資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