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科技要聞

白鼻心都會趴趴走 專家:最大威脅犬殺

掛在樹上休息的白鼻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掛在樹上休息的白鼻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文/記者徐翠玲
「牠(白鼻心)活動範圍非常小,在城市裡面只要平均12公頃就可以。」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說,追蹤帶著無線電的白鼻心,前一分鐘可以接到牠的訊號,後一分鐘訊號就消失了,表示牠跑到建築物裡面,這種狀況蠻常見的。

白鼻心又名果子狸,大小和家貓近似,在夜間活動,生存於都會區中的白鼻心,以取食野果與落果、獵食小型鼠類、鳥蛋或幼雛維生。

林思民、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助理教授曾惠芸研究團隊,與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研究組長林文隆合作,日前在《野生動物管理期刊》(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發表最新的白鼻心研究。

這項研究利用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協會2010~2021年,長期收容或緊急救援動物通報案件資料,分析白鼻心在市區出現的趨勢、時間地點,以及遇到的問題。林思民在線上記者會指出,臺中白鼻心通報案件過去10年大幅增長了好幾倍。

我家有一隻白鼻心

林思民表示,林文隆研究收集並統計2010年11月~2021年12月期間被捕捉、被救援和死亡白鼻心的紀錄,共242隻。研究中觀察到案例數在6、7月是2月的4倍,表示白鼻心可能在夏季比冬季更活躍,而7~10月,幼年白鼻心占所有紀錄的50%以上,2、3月則沒有幼年白鼻心的紀錄。推估城市中白鼻心的主要繁殖季是春季,而在夏秋之際獨立離巢。

林思民提到,研究調查發現白鼻心在高度城市化和人口稠密的地區有生活和繁殖能力,在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4千人的地區就有21個白鼻心的窩。

有90%的窩巢位在高度開發(建物面積>75%)的土地,其中56.3%窩巢周圍的建築物和人造結構覆蓋高達90%以上,甚至在建築物內築巢。其餘利用的棲地主要是樹木和農作物覆蓋區。

林思民說,白鼻心的行蹤非常非常隱密,有時候就躲在房屋的天花板上,很多人以為是老鼠,直到白鼻心吃太胖壓迫天花板,然後從天花板上掉下來,他們趕快打電話給1999說,「我家有一隻白鼻心」。

繁殖地點…… 垃圾桶、衣櫃、樹洞

關於白鼻心繁殖地點,林思民指出,臺中西邊有非常多鐵皮屋廠房,白鼻心會跑到青鋼架屋頂上繁殖,或住在某個廠房角落,比較沒有人干擾的地方。林文隆表示,各種匪夷所思的地方都可以成為牠的繁殖場。曾惠芸補充,包括垃圾桶、很久很久沒有開的衣櫃或是豎井通道,都是人為的建築物。

臺大校園無線電追蹤白鼻心與牠的小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臺大校園無線電追蹤白鼻心與牠的小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臺北地區臺大、師大、臺科大校園都有白鼻心族群分布。林思民說,白鼻心白天躲在校園一個小角落的房屋夾層裡面,晚上跑出來,找個人家不要的芭樂樹、香蕉樹、芒果樹或是雀榕這一類植物,吃一肚子的果子。在臺大校園裡,學生就發現追蹤的個體在樹洞中繁殖。

犬隻攻擊、車禍致死率近四成

研究也發現救援通報的案例中,成年的白鼻心受遊蕩犬隻襲擊和車禍致死的比率將近40%,而白鼻心幼獸接受救援的主因是親子失散。

「城市裡面的白鼻心」,林思民指出,最大的攻擊威脅來自犬隻,第二大是道路車禍。小白鼻心出來探索世界的時候,就會成為被犬隻攻擊的高風險族群,但即使是成年的白鼻心仍然很容易被攻擊,因為白鼻心在地面上移動的速度比較慢,所以牠只要下到地面來,非常容易被攻擊。

曾惠芸表示,對所有白鼻心來說,犬隻攻擊和車禍的發生率是其他風險的2到3倍。親子失散導致傷亡則是幼年白鼻心接受救傷的主因;成年的白鼻心因為犬隻攻擊和車禍而死亡的發生率,都是其他原因如陷阱、電擊的4倍以上。

林思民說,結合救援的白鼻心數量與死亡案例,研究發現即使有醫療救助,犬隻攻擊和車禍的白鼻心死亡率仍為100%。遊蕩犬隻對於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未來應如何管理遊蕩犬隻的問題將是一個重要且必須面對的課題。

臺大校園內的白鼻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臺大校園內的白鼻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林思民補充,去年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訂定的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框架,明訂各國應加強並注重城市藍帶綠帶的生態效能,強調應復育退化的生態系,而白鼻心可作為都會藍綠帶的生態指標之一,協助判斷城市綠地是否逐漸恢復為原本應有的生態系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