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揭開思覺失調症神祕面紗

思覺失調症狀非常多樣,又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123RF)
思覺失調症狀非常多樣,又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123RF)

文/記者李怡欣
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精神分裂症)為一重大精神疾病,大約每1千人中就有1~5人受到思覺失調症困擾,多發於青少年至年輕成年期間,男性稍多於女性。為去除精神病人汙名形象,臺灣早已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長周煌智表示,近16年精神科門診人數增加約一倍,統計顯示2021年門診就醫人數已超過135萬人。就醫者除了一般失眠、壓力適應不良等,也包括思覺失調症與憂鬱症。

思覺失調症狀有哪些?

周煌智表示,思覺失調症是「大腦生病了」,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目前醫學上,對於思覺失調症的確切機轉尚未完全清楚,但研究顯示,神經傳遞物質不平衡,特別是多巴胺(Dopamine System)通常較不穩定有關。

此外,腦部結構和功能異常,以及基因遺傳也是引起思覺失調症原因之一;還有,毒品濫用、孕期暴露於感染、藥物或其他有害物質等都可能增加發病風險。

思覺失調症狀非常多樣,又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常見正性症狀,如:幻覺、妄想等;負性症狀,如:自我封閉、情感冷漠、認知功能障礙等。

思覺失調的治療方式?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醫療中心醫師林邦彥表示,治療思覺失調症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一開始會先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以控制幻覺和妄想的症狀;也會安排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以幫助處理妄想、幻覺症狀,提高應對能力,增強社交技巧。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醫師鄭塏達說,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國內外治療指引與政府皆建議優先考慮長效針劑,相較於口服藥更能提升病友用藥順從性,進而降低四成急診、六成住院、約六成四的半年內再住院,以及四成死亡風險。

治療思覺失調症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一開始會先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以控制幻覺和妄想的症狀;也會安排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以幫助處理妄想、幻覺症狀,提高應對能力,增強社交技巧。(123RF)治療思覺失調症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一開始會先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以控制幻覺和妄想的症狀;也會安排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以幫助處理妄想、幻覺症狀,提高應對能力,增強社交技巧。(123RF)

病友缺乏病識感 親友應多留心

據統計,思覺失調症患者首次發病後,平均約1年半後才就醫,延誤了治療時機。這類病人往往缺乏病識感,若是同住家人發現上述類似情形,建議盡速就醫,尋求專業的醫療治療。

林邦彥指出,早期發現和家人的支持,很重要,儘管治療是艱辛的,但病識感的建立和了解藥物的重要性會幫助病人對治療產生信心,透過早發現、早治療,病人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

林邦彥期盼,大眾提高對思覺失調症的認識,營造理解和支持的社會環境,讓每一位病友都能走向康復之路。

【案例1】
半夜大聲吼叫 家人以為「撞邪」

30歲的大雄(化名)充滿活力、熱愛畫畫,但某天心裡突然感到莫名的緊張,並且會聽到奇怪的聲音,這些聲音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他漸漸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影響到最愛的畫畫。家人起初以為是撞邪,嘗試宮廟的民俗療法,但未見改善,大雄開始出現無法入睡,半夜大聲吼叫的情形。

在親戚建議下,家人帶大雄尋求精神科協助,因此診斷出患有「思覺失調症」。

大雄出現幻聽、聽到不存在的聲音,也常常有妄想,對自己和世界產生不切實際的信念,而且深信不疑。他的思維變得混亂、話題跳躍、難以連貫思考,也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此外,大雄的情感變得淡漠、不願與他人交流、足不出戶、社交退縮、也不再對繪畫有興趣。

精神科醫師林邦彥指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疾病,家族史為一個顯著的危險因子,大雄的堂哥也患有思覺失調症,另外,長期處於高度創作壓力也可能是引發大雄發病的因素之一。

透過精神科治療,大雄逐漸學會應對幻覺和妄想,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結合幫助他恢復對繪畫的熱情。

【案例2】
囤積垃圾嚇壞鄰里 原來罹患思覺失調 

去(2022)年,高雄市三民區一處透天厝,常年發出惡臭、老鼠橫行,影響周遭居住環境,環保局出動人力,竟在屋內清出近32噸的垃圾!獨居30年的「老鼠屋」屋主阿凱被送到凱旋醫院,這才發現他患有「思覺失調症」。

現年50多歲的阿凱,擁有高學歷且個性單純,後因交友不慎,影響工作而被解僱,至此他認為身邊都是酒肉朋友,漸漸對人產生猜忌、不信任感,最後逃避人群,長期無法固定工作,讓他感到愧疚,於是更加封閉,遠離家人長達30年。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表示,阿凱名校大學畢業,曾任職於工程顧問公司,前景看好,不料大腦卻悄悄生病了,出現精神衰退、幻聽等症狀,連換數個工作,每個工作2~3天就辭職。當時家人不認識思覺失調症,以為阿凱只是個性孤僻,未能協助及早就醫,直到去年「老鼠屋」事件,才出現轉機。 

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醫師鄭塏達指出,阿凱剛就醫時,驚恐、抗拒人群且有被害妄想,初期以口服藥穩定情緒,後續給予長效針劑,搭配繪畫、唱歌等職能復健,同時治療白內障等身體疾病。

經歷八個多月,阿凱找回生活自理能力,順利就業成為一名廚工,終於北返與家人團聚,天天陪伴八旬母親散步、聊天。 

研究:藥物降低思覺失調自殺風險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團隊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抗精神病藥物能降低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死亡風險。

研究指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全部死亡、自然死因和自殺死因具有保護力。治療頑固型精神分裂症的藥物——氯氮平(Clozapine),作為最後一線抗精神病藥物,也具有廣泛保護作用。

此研究第一作者陳文瑩醫師表示,自殺死亡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比例最高的非自然死因,思覺失調症須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對於有高自殺風險的患者,應該仔細評估挑選優勢用藥。

研究團隊表示,研究結果將能提供思覺失調症族群自殺防治參考,建議可較早使用後線藥物,特別是當病患具有自殺危險性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