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疫苗與藥品涉及國安 專家:應打造生技醫療護國群山

行政院長陳建仁(前中)28日出席2023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開幕式,與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前左2)、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前左)、 National Resilience創辦人楊育民(前右)等貴賓合影。(中央社)
行政院長陳建仁(前中)28日出席2023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開幕式,與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前左2)、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前左)、 National Resilience創辦人楊育民(前右)等貴賓合影。(中央社)

【記者張原彰、侯駿霖/臺北報導】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28日正式展開,專家認為,歷經疫情給予全世界很大啟示,醫療藥品、疫苗都需要快速且大量製造,因此相關研發、製造能力都涉及國家安全布局,如何建立跨領域創新生物科技的護國群山相當重要。

針對生技產業,行政院科技政委、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指出,政府2017年就將人工智慧(AI)與大數據應用納入討論,期盼把預防、診斷、治療、照顧等不同階段成為一條龍服務,推動精準健康產業概念,2020年初面對新冠疫情也是一次大練兵,結合產官學研讓臺灣生技產業帶到下一個紀元。

吳政忠表示,相信未來生技醫療會大幅度改變,主要是去年11月生成式AI推出後,全世界面臨挑戰和翻轉,臺灣不落人後,今年2月就啟動生成式AI對話引擎,政府也會盡速完備法律,預估今年底前將正式發布「公部門使用生成式AI指引」,但AI相關法規仍需擬定。

他說,在行政院支持下,醫療資訊系統(HIS)後續不僅衛福部內部健保署、食藥署、疾管署之間的資料連通,也會對外面醫院系統進行20年布局。

美國韌力(National Resilience)創辦人楊育民表示,人類經歷許多疫情挑戰,攤開歷史包括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H1N1(A型流感病毒)、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及Covid-19(新冠肺炎),平均每6、7年就有一次大流行,臺灣如何做好準備才是關鍵。

「從大疫中學習到,疫苗與治療藥品已經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武器」,楊育民說,若以國防觀念來看目前投資,可能會有不同策略,企業做生意都要賺錢,但是生技醫療仍有護國的目標,短時間內推出大量疫苗及藥劑是很重要議題。

楊育民認為,臺灣擁有人才和文化優勢,能利用非常快的速度做深入科學研究,深耕疫苗藥品研發、製造技術能力、分析技術能力等,政府同步進行跨國、跨領域合作,才能因應不同時期的醫藥需求。

AI臨床服務與病例撰寫成未來趨勢

AI對醫療生技產業有何影響?對此,臺灣微軟公共事業群總經理陳守正認為,生技產業主要有六大趨勢,包括AI轉型、人力短缺、醫療品質、新藥成長、就醫體驗及資料加值。他說,AI應以人為本,例如新冠疫情爆發時,美國CDC與歐洲醫療機構,都透過AI做臨床服務,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

陳守正說,現在與病患對話也可透過語音轉文字,自動轉換為電子病例,讓醫生更專注於診斷與溝通,主要是英語系國家已經啟動。在臺灣方面,微軟近期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合作、推出智海系統,就能將中文對談轉換為病例紀錄。

他強調,AI主要是扮演「副駕駛」的角色,幫助人們增加生產力與提供服務,AI聊天機器人發展,未來也將擴及醫院,提供民眾如掛號、衛教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