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觀光靠陸客「賺快錢」 學者:無助臺灣競爭力

臺灣在疫情期間,一直在做觀光轉型。圖為阿里山楓紅。(中央社)
臺灣在疫情期間,一直在做觀光轉型。圖為阿里山楓紅。(中央社)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國境正式解封後,來臺的觀光客成長許多,交通部長王國材日前表示,縱使中國旅客沒來,還是可以達到今年600萬人次來臺目標。專家認為,疫情結束後,臺灣觀光客的結構已發生質變,除了日韓之外,也越來越多東南亞、甚至是歐美旅客來臺,以前靠陸客「賺快錢」的模式,對臺灣來說並非最有競爭力的方式。

陸委會日前宣布,9月1日起恢復旅居及留學第三地陸籍人士,得申請許可來臺觀光;對於兩岸團體旅遊也研議解禁,初期規劃中國團客來臺每天限額2千人次,而臺灣旅行社組團赴中,初期也以每日2千人次為原則,並以一個月為準備期,視中方回應再確定實施日期。

消息傳出後,台灣基進臺北市黨部主委吳欣岱就在臉書上指出,在中國沒有開放觀光客的這幾年,有非常多認真的臺灣業者努力改善觀光品質,政府也積極增加其他國際旅客來臺,好不容易停止依賴中國觀光客,千萬別讓中共再利用觀光客來影響臺灣。

觀光業:雞蛋放同個籃子最危險

吳欣岱發表該文後,不少網友留言表示認同,更有身為觀光從業人員的網友回應,「雞蛋放同個籃子就是最危險的事,沒有一個國家會永遠穩定的輸出觀光客,全面且平均的發展所有地區觀光客,才能讓觀光業永續經營。突然少了某個國家的觀光客,都不用擔心會倒,沒有這個國家的人來玩,還有其他國家的人會來,觀光發展才是穩定健康的。」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吳建忠對《大紀元時報》表示,旅行社提出希望開放陸客的聲音,在臺灣到底是屬於主流還是少數意見?在自由民主價值下,自然有不同的多元意見。在疫情過後,可以看到不管是夜市還是百貨業,其實都已得到相當好的經濟紅利,不見得需要中國觀光客。

吳建忠指出,過去陸客來臺的品質參差不齊,甚至在臺灣形成「一條龍」消費方式,對旅遊市場非常不健康。經過疫情三年,相信臺灣民眾也能看見歐美、東南亞的團客、自由行旅客進來,其實已經補足市場不健康的情況。旅遊業者應思考如何提升旅遊品質、旅遊特色。

開放國境後 觀光客結構有很大變化

時事評論員、資深媒體人徐嶔煌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臺灣在疫情期間,一直在做觀光轉型,已經不是所有業者都只看陸客。首先,對於陸客這件事,其實一般國民也會在意國防安全,會不會有滲透、危險的情況,大家還是會評估,全民國防意識比疫情前強很多。

其次,徐嶔煌說,疫情期間臺灣本來就沒什麼觀光客,一直到去年國境開放後才陸續恢復,但觀光客的結構已發生很大的質變。疫情前陸客來得最多,再來就是日本人;至於疫情後,日本因匯率的關係,現在日客來得不像之前那麼多,韓國觀光客倒是不斷增加。

韓國觀光客增加 成為新的成功模式

徐嶔煌指出,韓國觀光客跟臺灣是商業化高度整合,這個模式才有利於長久發展。首先,韓國的航空公司擴展航線,從韓國各個國際機場都可以飛到桃園;其次,韓國電視節目介紹臺灣哪邊好吃、哪邊好玩,然後藝人、網紅帶頭來玩;第三,旅行社包裝一些較特殊的行程、景點,例如去溯溪等,都跟以前團客的模式不一樣。

「那才是真正的一條龍,不是像中國這種什麼錢都要自己賺的一條龍。」徐嶔煌說,所以韓國的觀光模式就可以很長久、來的人絡繹不絕,每個月的觀光客數量都穩定成長。而大家會比較關心的是,韓國人來臺觀光的模式能不能推廣到其他國家?變成長久的商業模式。以前陸客「賺快錢」的模式,對臺灣來說並不是最有競爭力的方式。

最後,徐嶔煌表示,也可以發現歐美對臺灣的興趣比以前高很多,疫情期間因為各國對中共有很多不滿,臺灣在歐美的能見度間接提高,所以有興趣來臺灣玩的歐美旅客也變多。因此,從各個角度去衡量,臺灣都沒必要走回過去只看中國觀光客的年代。

陸客湧入日本後 產生排擠作用

中國日前恢復旅行團前往日本等地旅遊,使日本多了許多中國觀光客。徐嶔煌表示,中國觀光客湧入當地後,使日本本國觀光客或外國觀光客減少,他們發現會有一些排擠作用,這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臺灣,因此就需要取捨。

徐嶔煌說,所以目前臺灣設定的方向很好,就是開放第三地陸籍人士來臺觀光,這也意味著,在臺灣的宣傳資源上,中國或許已經不是最大的重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