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葉劉金雄與美為伍 雕塑一生充實快樂

葉劉金雄作品《大圓融樹段茶具》。(葉劉金雄提供)
葉劉金雄作品《大圓融樹段茶具》。(葉劉金雄提供)

文/記者葉如茵
「葉劉金雄的陶壺藝術很耐看,值得細細品味欣賞!」這是許多人看過作品後的感想。

沒有花花綠綠的色彩,卻呈現出多元、多層次的繽紛,茶壺以木頭、竹節為題材,伴隨著雕刻維妙維肖的壁虎、蝸牛、青蛙等小生物,這樣的「竹木系列」為臺灣陶藝界之首創,廣為收藏家青睞

創作靈感來自大自然

葉劉金雄1991年成立「心塢工作室」,「心塢」是桃園新屋的諧音,生於斯、長於斯,故鄉成了他創作的泉源與心靈的城堡。

藝術家葉劉金雄創作中神情專注。(葉劉金雄提供)藝術家葉劉金雄創作中神情專注。(葉劉金雄提供)

葉劉金雄從小生長在新屋農村,田野俯拾即得樹段、朽木、竹節,成了他的創作題材,更巧妙的融入蝸牛、壁虎、青蛙等小生物,栩栩如生的展現出大自然的生命力。

葉劉金雄作品《蝸牛竹壺》。(葉劉金雄提供)葉劉金雄作品《蝸牛竹壺》。(葉劉金雄提供)

一把用深情,細緻雕刻出的茶壺作品,逼真寫實、維妙維肖,顛覆了傳統陶壺給人的制式印象。除茶道之外,他還製作出書道(筆墨紙硯)和香道(檀香器)等日常用品,讓藝術在無形中走入了生活,豐富人們的視覺享受。

葉劉金雄作品《光木青蛙樹壺》。(葉劉金雄提供)葉劉金雄作品《光木青蛙樹壺》。(葉劉金雄提供)

掌握乾溼度、火候需耐力

雕刻刀下的小生物栩栩如生,葉劉金雄說,自己每天至少要工作10小時以上,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一件作品的誕生,從設計、規劃到精雕細琢,以至窯燒色彩,通常需耗時一、兩個月,甚至更久,慢工出細活。

葉劉金雄作品《樹段把杯》。(葉劉金雄提供)葉劉金雄作品《樹段把杯》。(葉劉金雄提供)

製陶過程中,保持乾溼度的均勻很重要,未素燒之前,乾溼度不均會造成收縮不均,特別在製作有接著部分的作品時,要細心掌握坯體的乾溼度。而燒陶的火候和時間控制也是一門大學問,每個階段都很重要,掌握不好就可能功虧一簣,都需要耐心專注守候。

葉劉金雄作《親情壺杯》。(葉劉金雄提供)葉劉金雄作《親情壺杯》。(葉劉金雄提供)

沉浸創作達形神合一

從事陶壺藝術創作,葉劉金雄一路走來不知不覺已過了三十多年,期間雖然經歷不少挫折,但都無法阻擋他對陶藝創作的熱愛。

葉劉金雄描述自己沉浸在創作中的感受說,「在創作時,我深深的體會那種『心』與『形』交互傳達,眼和手串聯運作,致使作品在逐漸被成塑的每一個環節裡,都顯現著『形神合一』意境之奧妙」,正是所謂的「相由心生,形隨意動」。

葉劉金雄作品《大圓融樹段茶具》。(葉劉金雄提供)葉劉金雄作品《大圓融樹段茶具》。(葉劉金雄提供)

竹木陶壺從無到有,由簡入繁,由寫真進入超寫實的境界。有人說,「藝術是一條艱辛寂寞的不歸路」,葉劉金雄表示,每天和陶藝朝夕相處,和作品心靈對話,過得很充實,一點也不會寂寞,也沒時間去想「寂寞」為何物!

葉劉金雄作品《大四方樹段茶葉罐》。(葉劉金雄提供)葉劉金雄作品《大四方樹段茶葉罐》。(葉劉金雄提供)

他說自己很幸運,考上國立藝專就選對了要走的路,在藝術家李梅樹指導下,三年中扎下了雕塑的厚實基礎,又經過在陶瓷廠二十多年「原型師」實務設計及雕塑技巧的磨練,之後再轉型藝術創作就很容易了。

創作近一甲子 繼續創作

初踏入陶藝創作領域時,他用心觀察竹木的長相,記錄它們特殊的形狀與令人感動的肌理紋路,那些歷盡風霜、斑剝殘缺的表面,都成為他心中最佳的美感,如此日積月累,豐富了腦海中的精采存量,必要時泉湧而出、隨心所用。

葉劉金雄作品《獼猴陶塑》。(葉劉金雄提供)葉劉金雄作品《獼猴陶塑》。(葉劉金雄提供)

葉劉金雄的作品名揚海內外,曾經在捷克、比利時、盧森堡巡迴聯展,也曾到日本京都博物館展出。在臺灣,他曾兩度受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陶壺藝特展,其中有數十件作品並獲得館方典藏,此外,他也受邀在臺北、桃園、苗栗、臺中、嘉義等地,舉辦陶藝特展。

他說自己還會不斷的創作下去,年近八旬、創作近一甲子,可稱他為「雕塑的一生、與『美』為伍的一生,充實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