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文活動

獨立書店與紙本 導演黃信堯這樣看

人類文化就是要透過不斷的思辨,才得以進步,書店是一個(傳遞文化)非常重要的地點。(123RF)
人類文化就是要透過不斷的思辨,才得以進步,書店是一個(傳遞文化)非常重要的地點。(123RF)

文/記者徐翠玲
獨立書店讓這個世界能夠更繽紛,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不管是你支持的你反對的,都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人類文化就是要透過不斷的思辨,才得以進步,書店是一個(傳遞文化)非常重要的地點。——金馬導演黃信堯

黃信堯拍攝短片《台灣.若是一間獨立書店》期間,走訪了部分獨立書店,「我最大的困惑是他們怎麼維生?」賣一本書可以賺多少錢?而且一個月可以賣幾本?現在都在網路上訂閱書本,打折打到骨折,但他都沒有提問這些問題,因為他知道答案「不好說」。

導演黃信堯(左1)認為,獨立書店讓這個世界更繽紛,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記者徐翠玲/攝影)導演黃信堯(左1)認為,獨立書店讓這個世界更繽紛,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記者徐翠玲/攝影)

黃信堯也發現,除了女書店、燦爛時光、銅鑼灣書店,大部分書店都販賣飲品與食物。對於獨立書店多角化經營,不只單純賣書,他告訴《大紀元時報》,「我覺得這樣也滿好的」,因為如果沒有經營書店的壓力,可以做斜槓業務。

閱讀習慣改變 書店必須找出活路

「閱讀習慣已經整個改變了。」他指出,過去「我們是去咖啡廳閱讀書籍,現在我們去咖啡廳大部分是滑手機、聊天。」書店也變成書籍不好賣,於是在還是很想賣書的狀況下,書店必須找出自己的活路,賣咖啡或許是增加收入的一種方式。

黃信堯提到,連鎖書店一定是很大間,開在(城鎮)精華地區,可是有些偏鄉地方沒有書店,如果是這些小小的獨立書店,或斜槓經營的書店,就可以在很多地方設立,提供閱讀空間與閱讀機會,那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對於臺灣書業的慘狀,尤其實體書店位居出版產業鏈末端,主導權在出版業,且被網路書店通路威脅,黃信堯說,書店一定是賣實體書。現在越來越多電子書,對喜歡閱讀的人來說,電子書一來方便,二來也可以節省紙張,已經改變了閱讀端、消費端的部分習慣。

「出版業者也面臨到很多書賣不掉、好的書賣不掉,反而是生活相關的(圖書)好賣,出版社當然就會有所選擇。」黃信堯指出,對於文學家來說,寫的書沒有人要買,怎麼生活?推論到最遠端,可能會開始沒有人寫,他對文學的未來,還是會有點擔憂。

黃信堯是拍片的人,認為劇作家寫劇本跟文學創作一樣,沒有出路的時候,就不太會有人寫。文學(作品)少、沒有出版社願意出書,最後書店經營一定會經營得更困難。他雖然沒辦法看到整個大歷史變遷,但這卻是目前看到的狀況。

被問到是否擔憂圖書出版萎縮對文學、文化的影響?黃信堯說,是的。包含國外的原文書,可能也越來越少出版社願意翻譯,且翻譯的書籍可能都是暢銷書籍,像他一個英文很爛的人,根本沒有機會去讀原文書,他只能讀翻譯書。

拿著書本翻頁,可以回頭再翻開讀過的頁面,那種閱讀感覺很有溫度!

實體書店關係到紙本出版,對於紙本越來越沒落的問題,《獵魔士》作者安傑.薩普科夫斯基(Andrzej Sapkowski)強調,紙本不死。

黃信堯說,紙本會不會死亡,他真的不知道答案,他個人沒有想那麼多,但隱約有感受到。目前紙本已經越來越少,而且像《獵魔士》這部作品,最後也轉成影像化,「現在人的閱讀習慣已經變成影像式閱讀,影像式閱讀可能就不先看原著了,他就等你翻拍成影片再來看。」

「我是比較老一輩的人,我還是喜歡紙本的感覺。」黃信堯說,雖然電子書很方便,但拿著書本翻頁,可以回頭再翻開讀過的頁面,那種閱讀感覺很有溫度!可是網路世代的年輕人,除了教科書之外,恐怕沒有接觸到其他書本紙張,反而習慣電子式閱讀。

「那就是一個世代的改變,很多東西你是沒有辦法去改變」,就像以前中國古時候是竹簡閱讀,突然出現蔡倫造紙,又發明印刷術之後,已經改變成(紙本)書了,「他們會不會也經歷這樣的年代,我不敢說,但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