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笑談風雲》【秦皇漢武】第三十八章 李陵之禍(貳)

(新唐人電視台)
(新唐人電視台)

文/章天亮
李陵投降匈奴,最開始或許希望能夠找機會歸漢,但由於誤傳他幫助匈奴練兵,而導致整個家族遭滅門之禍,從此李陵斷絕了歸漢的念頭。當初李陵剛投降匈奴時,曾有一個人,在漢武帝跟前盡力為李陵辯護,而被判死刑。

蘇武回到大漢之後,其實李陵也是有機會回到大漢的。漢武帝駕崩時,漢昭帝年齡尚小,所以漢武帝遺命由幾個人輔政,其中之一是大將軍霍光,他是霍去病的異母弟,還有一個是左將軍上官桀,這兩人原來在宮裡的時候,跟李陵關係很好,所以等到他們兩個掌權的時候,就希望能夠把李陵再叫回來。

李陵拒不歸漢

他們派了一個叫任立政的人,到匈奴去見李陵。任立政是以漢使的身分去的,去了之後跟李陵一塊吃飯,當時李陵旁邊還有衛律,兩個人都是匈奴人的打扮。

因為衛律在旁邊,所以任立政跟李陵談話時就沒有辦法直說。任立政幾次把東西弄到地上去,然後假裝撿那個東西,彎下腰來捏李陵的腳,就是向他示意,有話跟他說。後來衛律出去,大概是去廁所,任立政就跟李陵說,現在皇帝年幼,是霍光將軍還有上官桀兩個人輔政,他們託我向您問好。因為這兩個人以前都是李陵的朋友,所以李陵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但是李陵就不搭這茬兒,然後用手摸摸自己的頭髮說,我現在已經是匈奴人了。就在這個時候衛律回來了,衛律好像聽到了他們的談話,就說,大丈夫立功名,在什麼地方不可以,當年吳越爭霸的時候,范蠡原來在越國做大臣,後來到了齊國,大丈夫哪兒不能幹一番事業啊,何必非得回到大漢呢?之後由於衛律在場,談話就沒有辦法再進行下去了。

李陵在匈奴一共住了二十五年,西元前74年病逝。當初他剛剛被俘的時候,漢武帝非常生氣,召開了一次御前會議討論這件事,群臣幾乎一致認為李陵有罪,因為當年漢武帝讓他做後勤工作,他違反皇帝的命令,非得要出去打仗,結果戰敗了,所以大家都紛紛指責李陵,但只有一個人獨持異議,這個人就是太史令司馬遷。

為李陵辯護 司馬遷惹禍上身

當時司馬遷說了一個觀點:我和李陵不是一路人,他是一個將軍,我是一個讀書人,所以我們兩個人「趣捨異路」,興趣愛好都不相同,「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從來沒有在一起喝過酒、在一塊兒高高興興的聊過天,但是我看李陵有國士之風。他提出了三個觀點。第一點是李陵「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意思是,李陵對待他的父母很孝順,對待士人們很有信義,面對錢財的時候他不貪婪,在利益面前,他能夠符合道義來取得利益,他對別人都很謙遜,是一個很謙虛低調的人,每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可以不顧個人的安危,為國家去分憂,所以這個人是非常優秀的人才。

第二點是李陵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已經盡了全力,因為他只帶了五千步兵去挑戰匈奴,結果招致十一萬騎兵的圍攻,最後轉鬥千里,矢盡道窮。當時李陵下令,兵士裡受傷三處以上的,才可以坐在車上,受傷兩處的人趕車,受傷一處的人還要繼續作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當士兵受傷沒有兵器的時候,他們依然拚死作戰。古代的良將用兵不過於此,而且李陵殺死的匈奴士兵遠遠超過五千人,所以李陵就算是有什麼罪過的話,他殺了這麼多的敵人,這個功勞足以抵消他的罪過。

(新唐人電視台)(新唐人電視台)

第三點,司馬遷認為李陵的投降不是真投降,在漢和匈奴交戰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先例,就是大漢的將軍投降匈奴,過一段時間還能夠回到大漢,繼續為大漢效力,大漢也接納,如浞野侯趙破奴,所以他相信李陵這一次投降,只不過是等待時機,將來還會回來為大漢效力。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除了上述三個原因,我相信還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大家都在說李陵不好,司馬遷覺得這不公平,需要有一個人說一句公道話,所以他就挺身而出了,這說明司馬遷有一種俠義精神。司馬遷在後來寫《史記》的時候,專門有一章就是講大俠的,叫《遊俠列傳》。第二,司馬遷覺得漢武帝非常生氣,他希望能夠安慰一下漢武帝,平息漢武帝的怒火,結果司馬遷這一番話,讓漢武帝震怒,因為當年李陵就是因為不聽漢武帝的話,一定要出去打仗才打敗了,如果不處罰李陵的話,似乎在鼓勵大家不要聽漢武帝的話,所以皇帝給司馬遷定了一個罪名叫作誣罔,這個罪名是要判死刑的,於是司馬遷就被下獄,等候死刑。

沒錢贖身 司馬遷接受腐刑

在漢代一個人若被判了死刑,有三種可能:一種可能就是被砍頭;第二種可能就是花錢贖罪;第三種是接受腐刑,腐刑就是宮刑,這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奇恥大辱。司馬遷是太史令,工資相當低,俸祿很少,他家裡的錢,根本就不足以給自己贖罪,當然他可以借錢,可是他借不著錢,為什麼呢?因為司馬遷得罪的是皇帝,如果誰要借錢給司馬遷贖罪的話,就得罪了皇帝,所以他身邊認識的人,沒有一個人敢借錢給他。後來司馬遷在他寫的非常著名的一篇散文〈報任少卿書〉中,講了一句非常傷心的話,「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

那麼司馬遷現在只剩下兩個選擇了,一個是被處死,再一個就是接受宮刑。司馬遷在監獄中,一定是努力思考過人的生和死的問題,他講了一句極為著名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有的人死了之後天下震動,大家都緬懷他、歌頌他、讚美他,回憶他過去的豐功偉績,這種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一死,大家過兩天就忘了,好像這個人從來沒有活在這個世界上一樣,這種人的死就是輕如鴻毛。司馬遷認為如果他當時接受死刑的話,他的死就會比鴻毛還輕。這個時候司馬遷的心裡是非常煎熬的,他講了一段話說,我的祖先啊,從來都不像那些功臣們一樣丹書鐵券,為皇帝立下很大的功勞,受到皇帝的重用。我的祖先從堯舜時候就開始做太史,這種官職是被別人輕賤瞧不起的,就像是那些唱歌唱戲的人一樣。如果我現在死了,大家只會得出兩個結論,第一,我的罪過太大了,該死;第二,我是智窮罪極,我的智力、口才,不足以為自己辯護,所以被判處了死刑。

司馬遷當時把人受辱分成十個等級,他說,太上不辱先,就是不汙辱自己的先人;其次不辱身,就是汙辱自身;其次不辱理色,就是別人給自己一個很難看的臉色,這也是一種汙辱;比這更嚴重的就是不辱辭令,就是別人用那種很髒的話罵你,這也是一種汙辱,比那個臉色難看,更讓人難過;再其次的話是詘體受辱,就是跪下來道歉,這是第五級受辱;再次的話就是易服受辱,穿上囚犯的衣服;再往下是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就是把頭髮都剃了,然後戴上枷鎖;然後再其次是毀肌膚斷肢體受辱,就是被人砍斷了手腳。這一級一級的汙辱都不如腐刑,司馬遷說「最下腐刑極矣」,沒有比腐刑對人的汙辱更厲害的了。

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讀過很多歷史,知道很多人在歷史上曾經受到過汙辱,面對這樣一種刑罰,他就用這些人的事蹟來鼓勵自己,他舉例說,且西伯,伯也,拘於羑里;李斯,相也,具於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面稱孤,繫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於居室。他就是用當年的周文王、李斯、韓信、周勃、灌夫、魏其侯竇嬰等等這些曾經作為王侯將相又都被投入過監獄的人的事蹟鼓勵自己。他說,我的地位比他們還低,他們都坐過監獄,那麼我坐牢的話,又算得了什麼呢?儘管司馬遷列舉了這麼多人,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受過腐刑的,而司馬遷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極端愛惜自己的名節,但是他為什麼最後決定接受腐刑呢?請看下一章《太史公書》。(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秦皇漢武》影片版整理而成。

https://xtfy.ntdtv.com/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影片版中國通史,目前出版了《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兩宋繁華》、《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