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鄧醫談養生】糖尿病嚴重時 會出現哪些症狀?

糖尿病嚴重併發症可能包括多個器官系統的問題。中醫治療糖尿病的方法,針對糖尿病症狀和根本原因展開治療,著重於整體健康和平衡身體的能量。(123RF_大紀元合成圖)
糖尿病嚴重併發症可能包括多個器官系統的問題。中醫治療糖尿病的方法,針對糖尿病症狀和根本原因展開治療,著重於整體健康和平衡身體的能量。(123RF_大紀元合成圖)

文/鄧正梁(濟德中醫診所院長)
隨著臺灣糖尿病患人口逐年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數據顯示,臺灣糖尿病的盛行率約為成人人口的11~12%。這表示,大約每十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或更多的人患有糖尿病。 

這個數字顯示,糖尿病在臺灣是一個相當普遍的慢性病。對於這個日益增長的趨勢,臺灣政府相關單位一直在努力推動預防和控制措施,包括:教育宣導、提高公眾對健康飲食和運動的認識,以及提供更好的醫療和健康管理服務,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病率及其併發症的風險。 

糖尿病主要併發症

糖尿病嚴重併發症可能包括多個器官系統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在糖尿病長期存在且未得到有效控制時發生。主要的糖尿病嚴重併發症包括: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該病變會導致視網膜損傷,如:視力模糊、視力喪失。起因是由於高血糖引起的血管損傷,和視網膜微血管病變所致。長期高血糖會損傷視網膜的微血管,使得血管變得脆弱、容易洩漏,或者新的血管會異常增生。這些變化可能導致視網膜組織受損,進而影響視力。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可能分為幾個階段:

階段一:非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這是初期階段,血管會變細、出血、穿透性增加,可能導致視力模糊。這個階段的病變通常是無症狀的。

階段二: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在這個階段,新的血管開始在視網膜上生長,但這些新血管可能很脆弱,易於出血,進而導致視力下降。此外,這些新生血管也可能導致視網膜脫落或視網膜牽拉,進一步威脅視力。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通常在初期可能是無症狀的,因此定期眼睛檢查對於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以及時發現並管理可能的視網膜變化。治療方式可能包括控制血糖、雷射治療、注射治療或手術等,取決於病變的嚴重程度和個人情況。 

糖尿病性腎病變

該病變會導致腎功能受損,最終可能導致腎衰竭,需要透析或腎移植。起因是高血糖對腎臟造成的損傷,引起血管和腎小球組織的問題,這可能會導致腎功能惡化。 

糖尿病性腎病變的發展通常經歷幾個階段:

階段一:初期絲球體病變
高血糖導致腎小球的微血管受損,蛋白質(尤其是白蛋白)開始從血液中滲透至尿液中。這個階段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

階段二:蛋白尿
這是糖尿病性腎病變的早期警示信號,腎小球損傷嚴重,導致蛋白質大量從尿液中流失。患者可能注意到尿液變得起泡,這是因為尿中有過多的蛋白質。

階段三:慢性腎臟病
如果未能控制糖尿病,蛋白尿可能加劇,腎功能逐漸惡化,最終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可能出現疲勞、水腫、高血壓、貧血、骨骼問題等症狀。

階段四:腎衰竭
在糖尿病性腎病變的最終階段,腎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正常排除體內代謝產物,需要透析或腎移植來維持生命。

預防糖尿病性腎病變的最佳方式,就是通過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壓,並且盡早進行檢查和治療,以及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適量的運動和健康飲食。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通常可分為幾個類型:

類型一:周圍神經病變
這是最常見的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形式。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麻木、刺痛、或失去感覺,通常發生在手部、腳部或腿部。周圍神經病變也可能導致肌肉無力、協調能力下降和平衡問題。

類型二:自主神經病變
這影響了控制內臟功能的神經系統,包括:心臟、胃腸道、泌尿系統和其他器官。這可能導致心跳不規則、消化問題(如胃排空延遲、腹痛、便祕或腹瀉)、泌尿系統功能異常、性功能障礙以及血壓調節問題。

類型三:局部神經病變
這是較為罕見的類型,它影響單個神經或神經群,可能會導致突然的疼痛、肌肉無力或感覺喪失。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發生機制並不完全清楚,但長期高血糖是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可能還包括遺傳因素、血管損傷、炎症和神經氧化應激等。 

糖尿病足症

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可能導致足部感覺異常、潰瘍,進而可能導致感染和截肢。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者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較高,可能導致心肌梗死、心衰竭或其他心血管事件。 

高血壓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高血壓,這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腎病變的風險。

其他相關問題

糖尿病也可能與其他問題如牙齒問題、皮膚問題、以及某些精神健康問題相關。

有效管理糖尿病非常重要,及定期接受醫療檢查以及眼睛、腎臟、神經和腳部的檢查,以防止或監測潛在的併發症。

中醫如何治療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方法,包括針對糖尿病症狀和根本原因展開治療,通常著重於整體健康和平衡身體的能量。藥物治療方面,對於緩解消渴症狀方面,上消煩渴多飲,可用沙參麥冬湯,中消消穀善飢,可用玉女煎,下消腰痠多尿,可用六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