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推數位新臺幣 央行:作為代幣化基礎

臺灣央行可能在2022年升息。
臺灣中央銀行標誌。(記者陳柏州/攝影)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關於臺灣中央銀行推進CBDC(央行數位貨幣,也稱數位法定貨幣)的進度,央行副總裁朱美麗7日透露,已分別完成「批發型CBDC可行性技術研究」及「通用型CBDC試驗計畫」,此刻正進行意見調查及精進平臺設計兩項工作。

朱美麗於7日參加財金公司112年度金融資訊系統年會並發表專題演講,她談到臺灣央行對CBDC的態度時說,創新可能帶來重大風險,包括對金融穩定、總體經濟、消費者保護、反洗錢/打擊資恐及市場誠信的威脅。因此,金融監理單位宜因應代幣化發展趨勢,研議相關監管措施。

她說,代幣化相關生態體系仍需有受信任、可靠的計帳單位,近年興起的穩定幣(stablecoin)或存款代幣(deposit token),都有作為支付工具的不足之處。因此,具清算最終性的央行貨幣CBDC,可作為代幣化的運作基礎。

朱美麗說,目前國際間央行多處於CBDC研究與探索階段,不少國家央行也深入進行技術性試驗;然而,為避免落入「技術解決主義」的陷阱,不宜過度樂觀認為技術能找到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仍應有制度性的管理與治理機制,確保CBDC系統的順暢運作。

比特幣波動大 穩定幣難保證兌換關係

她特別提到比特幣、穩定幣,以及商業銀行存款代幣。她說,比特幣原期望發展成新型態的電子現金或數位貨幣,但因價格波動劇烈且無內含價值,演變至今,反而更像是投機炒作的風險性資產,難以作為支付用途。

由於比特幣價格波動劇烈無法作為支付工具,朱美麗說,業者朝降低價格波動的方向努力,推出穩定幣,試圖以自行設計的機制發行,讓價格釘住國家主權貨幣,維持1:1的兌換關係。目前虛擬市場交易即以穩定幣作為主要支付工具。

不過,事實證明,朱美麗說,穩定幣仍可能因市場壓力事件,導致交換價值偏離面值,今年矽谷銀行(SVB)破產事件發生時,導致有資產擔保的穩定幣USDT與USDC受波及,無法維持與美元1:1的兌換關係。

她說,迄今為止,尚沒有一種穩定幣能保證價格完全穩定。另外,穩定幣均由私部門發行,多註冊在未有妥適監管的地區,因此有學者認為它很像是「野貓銀行」的翻版。

據央行解釋,在1837至1863年,美國沒有統一的全國性鈔券,各私人銀行均可自行印製銀行券,大概發行了八千多種,當時這些銀行將營業場所設置在人煙罕至、只有野貓出沒的荒郊野外,以致持鈔人難以前去兌換等值金幣,並常無預警倒閉,因此被稱為「野貓銀行」。

銀行財務危機 存款代幣或遭拋售

還有一種數位貨幣,朱美麗說,目前有些大型傳統銀行規劃發行「存款代幣」,將客戶存款(即商業銀行貨幣)轉換成數位代幣,讓資金可立即移轉至全球任何地方。

她說,存款代幣是由個別銀行發行,而不同銀行的風險承擔程度、流動性、償付能力、經營狀況等皆不同,一旦持有者無法以面額贖回或交易的風險升高,則可能造成擠兌現象,尤其面臨銀行財務危機時,持有人可能會拋售存款代幣而使其價值下滑。

不過,朱美麗說,因商業銀行受高度監管,須遵守嚴格的資本要求、流動性及風險管理等規範,並適用存款保障制度,因此,存款代幣的安全性仍高於穩定幣。

她強調,不論是穩定幣或存款代幣均不具貨幣單一性,而央行貨幣是由受信任的主體所發行,且無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管理上也較有制度,因此央行貨幣仍是未來數位貨幣體系的信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