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2024是史上規模最大選舉年 華府如何看待?

在2024年,全球有一半的地區將舉行選舉,迎來約30位總統,影響著美國的外交政策。圖為美國的紐約自由女神像。(Johannes Eisele/AFP)
在2024年,全球有一半的地區將舉行選舉,迎來約30位總統,影響著美國的外交政策。圖為美國的紐約自由女神像。(Johannes Eisele/AFP)

【記者程雯/綜合報導】2024年被稱為史上規模最大的選舉年,占世界一半人口(約40億人)的近70個國家將舉行地方、國會和總統選舉。美國除了忙於自家11月的大選以外,會如何看待其他國家的選舉呢?

臺灣的總統選舉直接牽動著美、中、臺關係的走向,及臺海危機與印太地區緊張局勢。墨西哥的總統選舉將影響美墨貿易關係及雙方在邊境、非法移民問題上的合作。歐洲議會將在今年重新洗牌,或使歐盟擁抱難民潮、氣候議題的左派議程出現轉彎。

臺灣選舉牽動美中臺關係

臺灣選民將在1月13日選舉出新總統。臺灣大選的熱門話題是兩岸關係,人們擔心中共可能武力入侵臺灣,而美國則一直警告北京入侵臺灣將付出的代價。

中華民國現任副總統賴清德代表執政的民進黨參選,他的副手是臺灣駐美國代表蕭美琴,蕭也是現任總統蔡英文的密友,這向華盛頓發出了一個正面信號:在蕭美琴的支持下,賴清德將繼續蔡英文對北京的謹慎政策,並留意美國的動向。

賴清德的傳統對手是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國民黨從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後退守到臺灣,最近一次執政是2008年至2016年的馬英九。相對於民進黨,國民黨對北京更加友好,也將「統一」作為黨綱。侯陣營聲稱,民進黨執政會導致兩岸爆發戰爭。中共希望國民黨勝選,這會把臺灣拉上中共的影響力軌道。

賴清德還需要應對新崛起的中間派、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柯文哲認為,兩岸關係需要風險管理,臺灣領導人要威懾與溝通並用。

據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的觀察,在這場三足鼎立的選戰中,只要得票率40%,極端情況下甚至只要34%的候選人就有勝選機會。

墨西哥選舉涉移民議題

墨西哥將於6月2日舉行總統選舉。

2018年上任的墨西哥總統羅培茲歐布拉多(Andres Manuel Lopez Obrador)的任期即將屆滿,但他希望延續他創立的左翼政黨「國家復興運動黨」(MORENA)的權力。羅培茲歐布拉多過去經常在邊境安全和貿易問題上,對美國政府採取強硬態度。

國家復興運動黨的候選人和目前的領先者是墨西哥市前任女市長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預計她將繼續執行現任政府對貧窮人口的社會援助計畫,同時奉行類似的強硬外交政策。薛恩鮑姆向來不迴避爭取中國和俄羅斯投資的立場,她還表示,墨西哥不應該與美國建立「屈服關係」。

羅培茲歐布拉多的反對者正在團結起來,支持商界出身的女性參議員加維斯(Xochitl Galvez)。加維斯力爭成為墨西哥第一位女性原住民總統。加維斯的支持者擔心,執政黨再度執政,會使美墨關係倒退,墨西哥經濟停滯。

英美「特殊夥伴關係」

理論是英國的下一次大選可以延到2025年1月28日之前,但是如果民調趨勢有利於執政的保守黨或保守黨的內部爭執變得難以控制,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可能會宣布提前在2024年内舉行大選。

保守黨的支持率只有25%,而反對黨工黨則獲得了43%的支持率。引人質疑的是工黨的高支持率中,有多少來自對保守黨的不滿。

雖然英國工黨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承諾會繼續支持烏克蘭擊敗俄羅斯,但是如果工黨上臺,那麼英國的國防優先事項及移民與對外援助政策都可能出現重大轉變。

英國與美國的「特殊關係」也可能根據誰獲勝而發生巨大變化,這同時也要看誰是2024年美國大選的獲勝者。英國首相和美國總統之間的個人友誼在歷史上極大的影響了兩國關係。

歐洲議會選舉 保守派聲勢漲

今年6月6日到9日的歐洲議會選舉是2024年涉及國家和人口最多的單場選舉:27個歐盟成員國的四億多選民將選出歐洲議會的705名議員。

歐洲的左派政黨擔心,保守勢力的崛起可能與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再次當選同時發生。這個潮流的最新跡象是,荷蘭反對非法移民、對歐盟持懷疑論的領袖懷爾德斯(Geert Wilders)在去年勝出。

民調顯示,歐洲議會「認同與民主」(Identity and Democracy)黨團下的右翼政黨將在6月的投票中大獲全勝。歐洲右傾勢力在2000年代和2010年代崛起,其早期的主要政策是反對伊斯蘭經濟移民和反對非法移民,他們現在更關注住宅和經濟等國內問題,並已經在義大利、葡萄牙、法國、德國和荷蘭形成影響力,這有助於保守派一步步取得穩定且令人驚訝的勝利。

預計歐洲議會最重要的職位不太可能會立即落入保守派手中。不過,義大利保守派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和荷蘭的懷爾德斯可能在新的歐洲議會中尋找一名有影響力的保守派專員。

莫迪連任有助印太戰略持續

印度和巴基斯坦2024年大選的獲勝者都有可能會重塑國際關係,改變具有戰略意義的印太地區的動態。美國及其盟友希望加強印太地區聯盟,作為抵禦共產中國和俄羅斯影響力的堡壘。

印度定於4月至5月間舉行大選,預計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將在人民院(印度下議院)保住多數席位,莫迪也繼續連任總理。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仍在應對前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被驅逐的後果。伊姆蘭汗以前是一名著名的板球運動員,於2018年首次當選巴基斯坦總理,他促進了與印度和中國的關係,後因未通過「不信任動議」於2022年4月被罷免,並於2023年5月因腐敗指控被捕,這在當時引發了大規模抗議。巴基斯坦議會於2023年8月解散。由於一些選區邊界的爭議,原訂於2023年11月舉行的大選延到今年2月。

非洲十多個國家選舉

非洲有十多個國家將在今年舉行選舉,包括非洲大陸維和組織和經濟組織的主要成員,及近年出現軍事政變的國家。

這些選舉考驗非洲大陸多邊組織保護其文官統治和阻止軍事政變的能力,及權衡世界大國對非洲大陸的影響力,因為美國和西方盟國在競相制衡俄羅斯和中共對非洲的投資,尤其是中共對非洲的資源掠奪和主權威脅。

美國眼中的邪惡軸心

在俄烏戰爭及以哈戰爭爆發後,全球地緣政府分裂為美國主導及中俄主導的兩個版塊,今年俄羅斯、白俄羅斯及伊朗等受到西方不同程度制裁的國家將舉行選舉。

分析人士預計,白俄羅斯和伊朗的議會選舉及俄羅斯的總統選舉都不會立即改變這些國家的政策,但圍繞這些選舉和投票可能會出現抗議活動。

這些抗議活動可能會分散其執政當局對重大國際衝突的注意力,如伊朗在中東,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俄羅斯總統普亭將在今年3月15日的總統大選中競選連任,料普亭能夠延續已經長達二十多年的執政。普亭的最大對手、反對派領導人納瓦尼(Alexei Navalny)目前已被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