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臺首次登月計畫 中大輻射探測儀估第四季升空

中央大學29日舉行記者會,左起太空系系主任張起維、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和太空科學與科技中心主任劉正彥。(中央大學提供)
中央大學29日舉行記者會,左起太空系系主任張起維、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和太空科學與科技中心主任劉正彥。(中央大學提供)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近幾年世界各國積極展開「重返月球」任務,臺灣在國立中央大學主導下,2024年將展開首次國際登月計畫。中大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預計最快今年第四季發射升空,執行地球到月球的輻射量測量等任務,未來可供電子或太空產品設計參考。

中央大學29日舉行記者會,分享中央大學推動的臺灣首次國際登月計畫,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中大推動的國際登月計畫,是累積超過五十年太空科學發展的深厚基礎,中大目前已成功主導或合作發射五顆小型人造衛星,建構出最成功的飛行履歷,以及最高等級的技術就緒能力。

中央大學說明,「深太空」是距離地球2千公里以上的太空環境,當中的游離輻射是相當嚴苛的挑戰。「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是臺灣第一個深太空科學酬載,旨在了解深太空輻射環境及其對人類科技產品的影響。其重量僅有400公克,相當於半斤茶葉的重量,設計完全由中大一手包辦,改良產品對游離輻射容忍度,讓軟硬體設備在嚴苛的太空環境下運作。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系主任張起維指出,中大與日本民間登月公司簽約合作後,師生花費約21個月研發設計,經歷過5個版本後,終於研發出「深太空輻射探測儀」,已在地面測試和驗證成功,去年12月運往日本JAXA筑波太空中心,準備參與登月任務。

張起維認為,此次最大的挑戰是,在臺灣還在發展深太空酬載開發能力的情況下,順利整合及完成任務的科學酬載。同時登月小艇要成功登陸並自主運作,也是一項必須克服的挑戰。所幸本次參與合作的日本企業透過相關競賽脫穎而出,具一定技術成熟度,期盼最終順利克服種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