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內

專家:美晶片法案恐削弱台積電實力

圖為台積電。(記者宋碧龍/攝影)
圖為台積電。(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侯駿霖/綜合報導】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台積電前副總林本堅及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謝長泰近期共同撰文,在國際專欄「評論彙編」(Project Syndicate)闡述美國半導體補助可能將削弱台積電實力,讓整體半導體產業更脆弱。

「美國晶片法案如何傷害台灣」(How America′s CHIPS Act Hurts Taiwan)一文指出,由於先進半導體製造產業集中台灣,引發美國擔憂,如果中國全面封鎖或入侵台灣,將使供應鏈變脆弱。

因此,美國提出《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希望透過520億美元補助、鼓勵半導體製造商遷往美國,藉此解決這些問題,但依法案設計,目標不僅無法實現,可能將削弱台灣最重要產業並威脅台灣安全。

文章內容提及,全球專業化分工有好有壞,每個供應鏈都能專注在擅長領域、持續進步,若全球供應鏈各環節產能提升,對於需求衝擊將更能抵禦,但專業化成本代價即產業易受供應衝擊,台灣不像其他國家面臨中國領土威脅,美國、日本都為台積電搬遷提供巨額補助以建設新廠。

近期日本熊本1廠完工,台積電許多供應商也一起落戶,反觀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台積電供應商很少跟進落腳,除了在美生產成本比台灣高出50%,美國較缺乏晶片製造技術的工人成為難題,且美國補貼的520億美元數字看似龐大,但卻不足以在鳳凰城創建能自給自足的半導體生態系統。

文章指出,美國晶片法案也帶來3大風險,一是台積電若不再關注創新,將影響到美國企業的客戶及供應商,且由台積電晶片驅動的人工智慧(AI)商機將逐漸停滯;二是台積電可能減少對台灣產能的投資,藉此降低整體產業對需求衝擊的韌性;最後台積電未來在發展上若迷失方向、失去先進半導體製造的龍頭地位,可能強化美國對台灣的漠視態度,不利台灣發展。

此外,內文強調,美國晶片法案初衷良善、設計卻很糟糕,難以在美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半導體製造的產業聚落,對於台積電將造成長期損害,影響台灣長期經濟;以美國立場來說,在保障自身經濟安全的情況下,應加強台灣經濟安全、承諾保衛台灣,並與日本等國進行產能合作,才是可能的一項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