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中國

中共輸出過剩產能為何遭圍堵 五方面破迷思

中國一家工廠裡,工人正在組裝電動車。(AFP)
中國一家工廠裡,工人正在組裝電動車。(AFP)

【記者林燕/綜合報導】第四,產能過剩爭論的實質是就業和公平競爭

「產能過剩」實質爭論不是工廠利用率或供需失衡,而是就業和公平。

外國對中共不滿的產能過剩,並非針對所有商品。中國在服裝、玩具、智慧手機、電器、鋼鐵等方面的產能過剩並不是現在外界關注熱點。

外國關注的是,許多與製造業相關的「好工作」可能會轉移到中國。國內供需失衡,加上中國經濟不景氣,外界質疑中國試圖透過出口來擺脫問題。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表示,她「尤其擔心中國經濟朝著以出口為導向的大量(生產)方向前進」,美歐聯手除了防衛也要進攻。

幾年前的「中國衝擊」,中國進口品導致美國損失超過2百萬個就業機會。拜登和川普在競選過程中都談論到,要阻止就業機會流向中國。現在對「中國衝擊」2.0版的擔憂正迫近,不同的是,這次是先進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的就業機會流失。

此外,中國現在經濟規模更大,其衝擊影響也會更大。

這就變成全球進行高端製造業的好工作機會競爭。問題是,誰可以且可能得到好工作,過程公平嗎?

中共向來將製造業視為其卓越治理結果,並大肆發展國有企業,所以不認為,盡量多搶奪全球製造業「好工作」有什麼不公平。但是世界其他國家並不這麼認為。

旅美經濟學家程曉農曾表示:「『中國製造2025』是要從西方獲得技術,真正目標是占領西方,特別是美國市場,換句話講,擊垮美國製造業,包括其一枝獨秀的高科技產業。」

第五,外國的關切以及對中國行動

北京需要更理解其他國家的關切,並將其納入政策,而不是簡單粗暴反擊,為其意識形態辯護。

北京大學經濟學家黃益平和路風建議,需認真對待國外批評。「如果針對中國產品的保護主義浪潮在全球興起,不利於下一階段發展,特別是創新。」

中共最新報告也說:「加強對重點領域協調、規劃和投資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和低品質冗餘。」但外界更想看到北京的實際行動。

大使伊曼紐爾在社交媒體X上說,北京現在轉換過去「共產主義舊口號」,推出新版本,利用經濟實力向全球市場傾銷,已引發多國警惕。「從印度到巴西,從歐盟到越南,各國都關注並採取行動保護本國經濟。」

「沒有人試圖遏制中國。」伊曼紐爾說,「但大家從疫情中吸取教訓,需要保護本國免受中國(世界最大出口產地)的挑戰。」

葉倫在訪中國時誓言,華府會挽回美歐企業在中國非市場體系競爭下,所失去的經濟機會,包含鋼、鋁、太陽能或電動車領域。「除非找出捍衛我們經濟的方法,否則它將會對我們的經濟和政治體系帶來嚴重損害。」

拜登政官員私下承認,葉倫訪問中國也不太可能讓北京改變整體經濟方針。曾任美國財政部官員的塞斯特(Brad Setser)表示,如果北京堅持現在路線,最終可能把美國推向更具保護主義的方向,進一步對中國祭出更高的關稅等。

曾成功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濟學家希林(Gary Shilling)曾表示,在全球貿易戰的情況下,美國是買方,中國是賣方,所以美國會永遠占上風。「如果我們不買它們,中國上哪兒能把它們賣掉?他們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