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名家評論

中國離明斯基時刻還有多遠?(下)

⊙何清漣
接上文

經濟下行時,中國如何對沖風險?

這樣一個全能政府,也就扛起了全能之責。比如現在中國金融危機有幾個隨時可能引爆的大炸彈,比如60兆元(人民幣,下同)的地方債務、史無前例的巨大房地產泡沫、涉及數百萬投資者的P2P平台的支付危機,全部捂住肯定不行了,必須定向爆破。

這在美國,政府沒辦法選擇讓哪個先爆——當然美國如果面臨這麼多經濟領域的危機,也早就控制不住了,只能在爆發後再行修補。但中國政府憑藉自己近乎於蠻幹的超級控制能力,可以左右權衡,挑出對全局影響最小的P2P,先釋放金融系統面臨的一些壓力。

這兩天傳出因為P2P爆雷而自殺的有好幾位金融難民,網上罵聲一片。但政府對此早有風險估算。6月中旬,中國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陸家嘴金融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的化解金融風險方法可用12字概括:金融拆彈,定向爆破,壓力測試;並對P2P特別提出警示: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10%,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道理也簡單:炸彈這麼多,拆解得逐項來。

P2P被選中做第一個定向爆破點,政府應該是出於兩重考量:一是總量小,1.3萬億人民幣總規模的中國P2P行業,相對於中國252兆元的銀行業總資產而言,僅占千分之五的比例,於大局影響較小。二是這個借貸平台造成的「金融難民」數量雖多達數百萬甚至逾千萬,但受損失程度大都沒有嚴重到要與政府死嗑的程度。

中國政府這樣幹,不是第一次,而是多次。比如處理銀行壞帳,朱鎔基時期可以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壞帳,並將其打包出售給亟欲進入中國市場因而想了解金融系統運作的外資投行;溫家寶時期,可以通過吸引外資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重組壞帳累累的中國各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資產重組上市,兩次都成功地將銀行危機化險為夷。

自2009年政府注資4兆元救市、成為全球第一大印鈔機後,中國政府就通過股市與房地產這兩個「貨幣蓄水池」,輪番對沖濫發貨幣的風險:2015年股市5.28暴跌,市值蒸發4兆元;今年6月19日,中國股市千股跌停,市值蒸發超2兆元。從2009年以來的中國經濟下行風險,完全是通過政府對銀行貸款的控制,對房地產實行一輪又一輪的炒作後,將前期發展積累的槓桿大部分轉嫁到了房地產購買者的頭上。

結果是,長達數年的「房地產去庫存」後,終於將全國房產擁有者與政府變成了一個奇特的利益共同體:房價下跌,政府面對巨額銀行壞帳(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房產購買者都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借貸主體),而房產擁有者則擔心財富縮水而會支持政府維持房地產泡沫的政策。比如今年全國各地政府頒布政策,規定拿到房產證後兩年內不得交易,鎖定房地產流動性,央行得以再次增發人民幣。

正因為美國與中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制,美國的雷曼時刻成了明斯基時刻;中國眼看著所有條件都成熟了,但中國政府卻通過所謂的「創新貨幣工具」定向定量地讓中國經濟保持一邊通膨一邊緊縮的奇觀,得不到定向貸款支持的領域陸續被「去產能」,例如火電、電解鋁、建材、粗鋼、煤炭等行業。某些無關全局的金融腫瘤會被擠破,如P2P。也因此,中國暫時不會進入「明斯基時刻」。但欠下的債最後總是要還,這一時刻到來的危險始終存在。(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