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9個夢,改寫科學與發明史

(Fotolia)
(Fotolia)


7、印度數學家的兒時夢


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1887-1920)
印度數學家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圖片來源:公共領域、Fotolia/大紀元合成)印度數學家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圖片來源:公共領域、Fotolia/大紀元合成)
拉馬努金1887年生於南印度一個貧窮的家庭,傳說有一位女神出現在他的夢中,將數學公式展示給他,當時的印度人並不能理解這些公式,但劍橋大學的數學家哈代(G.H. Hardy)1913年在收到拉馬努金的信後大為震驚。

印裔美國數學家阿拉迪(Krishnaswami Alladi)在2012年12月《美國數學協會通報》上發表的論文《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勢頭強勁的125歲冥誕》(Srinivasa Ramanujan: Going Strong at 125)中提到了這段故事,他也將拉馬努金形容為自學的天才、史上最偉大數學家以及數學界最具浪漫氣息的人物之一。

拉馬努金的媽媽也做過一個夢,在兒子的成功道路上發揮了關鍵作用——讓他能夠上大學。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瓦金斯(Thayer Watkins)在一篇論文《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才智無雙的數學家》(Srinivasa Ramanujan, a Mathematician Brilliant Beyond Comparison)寫道,「拉馬努金的媽媽做了一個夢,夢見她兒子坐在一群歐洲人中間,身上有個巨大的光環。這使她相信兒子去英國沒關係。」

8、神經科學的誕生


奧地利生物學家奧托‧勒維(Otto Loewi,1873-1961)
「神經科學之父」奧托·勒維博士。(圖片來源:Algkalv / 維基百科公共領域)「神經科學之父」奧托·勒維博士。(圖片來源:Algkalv / 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勒維博士被譽為「神經科學之父」,他提出一個理論,認為神經衝動有可能是一種化學傳遞,但又不知道如何才能證明這一點。

1920年,他連續兩個晚上做了兩個夢,夢中他設計了一個生物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論。他隨即將其付諸實施,實驗結果證明,神經並不直接作用於肌肉,而是透過釋放化學物質來發揮作用。這一發現開啟了新的研究領域,勒維博士因此於1936年贏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9、原子模型


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Niels Bohr,1885-1962)
尼爾斯·波耳。(圖片來源:Niels Henrik David Bohr on Freebase , licensed under CC-BY)尼爾斯·波耳。(圖片來源:Niels Henrik David Bohr on Freebase , licensed under CC-BY)
麻省理工學院(MIT)波托卡雷羅(Edwina Portocarrero)等人在題為〈枕邊談話〉(Pillow-Talk: Seamless Interface for Dream Priming Recalling and Playback)的論文中寫道,「波耳說,他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坐在太陽上,所有行星都沿著細線運行。」波耳發明的原子模型,帶來了物理學的變革。

除此之外,德國科學家、「數學王子」高斯也是在睡夢中清清楚楚地看清了磁感應規律(後被稱為高斯定律),而磁感應強度的單位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日本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提出「介子理論」的湯川秀樹,入睡之前總會在枕下放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為的是能隨手記下半夢半醒之間獲得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