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大真博士話中藥】十全大補湯的精華藥材「地黃」你買對了嗎?

左上:一等熟地黃片。右上:生地黃片。左下:九制熟地黃片。右下:熟地黃片圓片。(陳大真博士提供)
左上:一等熟地黃片。右上:生地黃片。左下:九制熟地黃片。右下:熟地黃片圓片。(陳大真博士提供)

文/陳大真博士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寫了一首名為〈地黃〉的詩句:「地黃飼老馬,可使光鑒人。吾聞樂天語,喻馬施之身。我衰正伏櫪,垂耳氣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爭新春。沉水得稚根,重湯養陳薪。投以東阿清,和以北海醇。崖蜜助甘冷,山姜發芳辛。融為寒食餳,嚥作瑞露珍。丹田自宿火,渴肺還生津。願餉內熱子,一洗胸中塵。」其詩中,寫到地黃如何栽種,以及如何用崖蜜、山姜、東阿膠、北海醇等細調其味,並點出了其生津清熱之功效。

揭開十全大補湯「黑」的祕密!

冬季最常見的「十全大補湯」,主要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書主要是蒐集當時民間的各式各種方藥,並交由政府統一公布,供一般民眾使用。其方中的地黃是湯藥呈現黑色的主要原因,主要產於河南焦作地區(古懷慶縣,今武陟縣)。因該地為黃河與沁河交匯處,古稱「懷沁府」,因此常見坊間會標示為「懷地黃」。又宋代《日華子本草》記載:「生者水浸驗,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沉者力佳,半沉者次之,浮者劣。」是古代用來辨別其品質好壞的依據。

而依據《臺灣中藥典》第三版記載,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之新鮮或乾燥塊根。新鮮採收者習稱「鮮地黃」,經過緩緩烘焙至約八成乾燥者習稱「生地黃」,其鮮地黃味甘、較苦,性寒。主歸心、肝、腎經。而生地黃味甘、性寒。一樣入歸心,肝,腎經為主,主要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功效。坊間另外有一種藥材為「熟地黃」,其來源和地黃一樣,採收之後經過炮製而得熟地黃,其主要有具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之功能。對於肝腎陰虛,骨蒸潮熱,眩暈,耳鳴,鬚髮早白等皆有改善的功效。

生地黃塊:二級品,外面灰褐色,內面黑色。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生地黃塊:二級品,外面灰褐色,內面黑色。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

十全大補湯中的地黃,主要以炮製過的熟地黃為主,然而坊間會因為炮製的方式不一,或是炮製的時間長短不同,在價格和品質上有所差別。其炮製方式主要分兩種:

熟地黃:絞碎組合圓片。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熟地黃:絞碎組合圓片。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

第一種為取生地黃用黃酒去燉,其比例通常為10kg的生地黃,配合黃酒3~6kg燉至酒吸乾後,再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乾時,切厚片或塊,並將之乾燥收藏。

條狀生地黃:長條稍扁,呈扭曲棒狀。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條狀生地黃:長條稍扁,呈扭曲棒狀。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

第二種炮製方式為取生地黃,用蒸鍋將其蒸至黑潤後取出,晒至約八成乾時,切厚片或塊,乾燥收藏。其藥材以表面烏黑色,有光澤,黏性大,質柔軟而帶韌性,氣微,味甜為佳。

懷慶產生地黃片。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懷慶產生地黃片。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

而坊間主要會依據炮製的次數和所加的輔料而有不同的價格,通常多次炮製或是九製者其價位較高,其價差可到三倍之多,因此大家在選購時需要確認清楚,切勿買錯。

熟地黃:三等,圓粒。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熟地黃:三等,圓粒。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
熟地黃:九蒸炮制。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熟地黃:九蒸炮制。 (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提供)

地黃分三種,別買錯!

地黃主要分成「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三種,使用上依其所需要的功效會用不同炮製方式的地黃,而十全大補湯中常用的是熟地黃,另外常見的方劑六味地黃丸,也是以熟地黃為主,其有不錯滋補腎陰的功效,歷史上因其功效明顯,故有很多古方以該方為主,以此作加減而產生一系列地黃丸的方藥。另外有一名字相似的草藥「毛地黃」有強心之功效,要小心不可誤用,以免憾事發生。

【作者簡介】陳大眞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系博士
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醫療智慧中心 助理研究員
全國中醫醫學校院共通教材編撰委員會中藥學科 編撰委員
財團法人工業研究院 特聘講師
中國醫藥大學 學士後中醫學系 兼任講師
嘉南藥理大學 藥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河洛藥典 www.whatsinTCM.com 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