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縱橫職場

【健談交流】離苦得樂 擺脫「拖延」的無限迴圈

有效的自我管理,這也是一種亟待培養的能力。(李健豪提供)
有效的自我管理,這也是一種亟待培養的能力。(李健豪提供)

文/李健豪(利潤倍增顧問有限公司 總經理) 整理/李晴玳
常常希望每件事要求完美,事情總拖到最後才做?沒把握的事與其做壞,不如不做比較安全?以上情況常是你內心寫照嗎?今後可以不用再辛苦了!試試這個「簡單的技巧」,幫你拿回時間的主導權!

其實,拖延不是懶,而是怕(壓力、焦慮和挫敗)。今天將教各位讀者這兩招「攻心術」,可以讓你消除內心恐懼,終結拖延毛病!

更多完整內容,請掃描QR code,觀看影片:

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眼看明天就要上臺做簡報了,今晚卻仍停留在投影片的第一頁;雄心萬丈設定好目標,如火如荼展開計畫後,卻突然覺得心餘力絀,難以持續!明明知道這件事很重要,卻打從心裡不想去做,行動一再被推遲……

人之所以沒有行動、一拖再拖,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動力。想要從根本上解決拖延的問題,我們就得找出拖延的癥結,正視拖延的心態,用正念去感知它、解構它,進而翻轉它。

面對較難處理的事情時,你是迴避、拖延或者迎頭向前?或許你是完美主義者,凡事要求盡善盡美,因此擔心出錯而遲未行動,導致事情拖到最後一刻。也可能明知這是應該做的事,由於不喜歡被強迫、被控制,甚或捨不得人際舒適圈,而寧願選擇原地踏步,終致陷入拖延慣性的泥淖中。

離苦得樂拖延慣性的迷思

每個人拖延的原因或有不同,歸根到底多半源自「恐懼」,但我們要如何克服恐懼,翻轉行動思維?試試這招說服自我的「攻心術」,將可改變拖延的慣性,幫你重新找回行動驅動力。

喚醒內在驅動力,是慣性拖延者轉變的契機!驅動行動力的關鍵有二:一個是追求快樂,另一個是逃離痛苦。在趨吉避凶的心理作用下,我們為了追求幸福而奮起有為,為了避免痛苦而有所(因應)作為。

例如孩童晨起賴床,媽媽輕聲細喚:「趕快起床,早餐準備了好吃的蛋糕!」孩子立馬聞聲而起,因為吃蛋糕讓他感到快樂。萬一小孩不為所動,媽媽改口道,「再不起床,我就要拿棍子打你屁股囉!」於是小孩起床了,因為他怕皮肉之痛。

導致行動拖延的背後,同樣也有兩股力量——「追求快樂」、「逃離痛苦」。面對交付的任務,有人孜孜矻矻剋期完成,願以時間換取成功的喜悅;有人則選擇拖延,擁抱情緒緩解的快感,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成本壓力卻與日俱增。

喚醒內在驅動力,是慣性拖延者轉變的契機!驅動行動力的關鍵有二:一個是追求快樂,另一個是逃離痛苦。(123RF)喚醒內在驅動力,是慣性拖延者轉變的契機!驅動行動力的關鍵有二:一個是追求快樂,另一個是逃離痛苦。(123RF)

「離苦得樂」是人之常情,但在追求的過程,人們卻每每陷入苦樂表象的迷思。好比運動,喜歡運動的人,樂於運動所帶來的暢快與健美;不喜歡運動的人,苦於運動後的疲勞和痠痛。兩者關注的焦點不同,行動和結果也大不同!

勇於行動 馬上寫下來!

試想:一件事情,我們做了就會快樂,不做則有痛苦,那麼我們必然有所行動;反之,當我們意識到行動會帶來痛苦,不行動反而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會拖延推遲,甚至停滯不前。

因此,想要驅動內在行動力,督促自己勇於行動,我們就得強化正念,扭轉思維的方向,讓自己的大腦想著行動的快樂,以及不行動的痛苦,同時並賦予行動更多的意涵與想像——設想一個美好而具體的目標與願景,並且把它們全部寫下來。

舉例來說,一週後要繳交一份重要報告,現在不開始準備,可能會來不及。此時,為了督促自己立即行動,我們可以用紙筆或電腦,分別列出20點行動的快樂及好處,以及不行動的痛苦,包括長期和短期的。

比如:撰寫報告可以讓腦袋更靈活、寫出好的報告有助於公司業績成長、業績成長後我可能加薪、今年考績也會更好;當我上臺簡報時,有機會展現我的才識能力,主管可能投以賞識的眼光,臺下聽眾將會給予讚美與肯定……這一切都是我所期待的,因此我必須現在就行動,才能得到這些快樂!

至於不行動的痛苦,我們也須逐一寫下:現在不寫報告,到時候熬夜很痛苦;倉促出臺的報告質量差,主管必定不滿意,我可能會被K,報告被退回還得重寫一次,我還可能因此招致負評,影響年底的考績,甚至工作不保;萬一丟了工作,我將繳不起房租,讓家人會為我擔心等。

所有因果脈絡,藉由文字預先警示,可以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痛苦,進而加深印象。此時我們不妨自問,這些是不是我不希望發生的,那麼我該如何避免?那就是馬上行動,現在就開始寫報告!

當我們設想未來,往下深挖的時候,拖延之苦與行動之樂,已經昭然若揭了,而我們的行動力亦已大幅增進。因為我們知道,馬上行動有點痛苦,但豐穫就等在前方;現在拖延逃避,好像比較快樂,長期下來卻累積更多的痛苦。

最後再次強調,這不是一般的知識學習,看似有些在自我催眠,實為內在的自我溝通,是一個自我說服的過程,說服自己去做好一件事情!其實,有效的自我管理,這也是一種亟待培養的能力。◇

——摘編自健談交流」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