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大真博士話中藥】枇杷葉入藥 清肺止咳

波蘭籍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卜彌格十七世紀著作《Flora Sinensis》(中國植物志)畫筆下的枇杷。(維基百科)
波蘭籍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卜彌格十七世紀著作《Flora Sinensis》(中國植物志)畫筆下的枇杷。(維基百科)

文/陳大真博士
「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荔支多與核,金橘卻無酸。雨壓低枝重,漿流冰齒寒,長卿今在否,莫遣作園官。」——宋 楊萬里〈詠枇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根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記載,枇杷葉(https://reurl.cc/9p5R5V)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之乾燥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醫別錄》開始將枇杷葉入藥。根據清朝植物學家吳其濬所著之《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記載:「浙江產者實大核少。」根據上述記載及所附的枇杷畫圖顯示,因其葉形似琵琶,故名為枇杷。

枇杷葉:葉似琵琶,葉面上表灰綠紅棕色,具光澤,下表面密披黃絨毛,主脈突起羽狀網脈,革質,整體脆易折斷。(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枇杷葉:葉似琵琶,葉面上表灰綠紅棕色,具光澤,下表面密披黃絨毛,主脈突起羽狀網脈,革質,整體脆易折斷。(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中醫常用方劑,如甘露飲、川貝枇杷膏、清燥救肺湯等都會使用該藥材。枇杷原產於中國,其栽培歷史悠久。明代李時珍所撰之 《本草綱目》,引郭義恭《廣志》云︰「無核者名焦子,出廣州。」目前在甘肅、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雲南、福建等都有栽種。廣東、福建所生產的枇杷葉稱為「廣杷葉」,其葉片大且厚、絨毛較少,品質較為優良。臺灣中部也有大規模的種植,另外在日本、印度、緬甸、泰國、印尼等國家也都有栽培。基本上枇杷全年均可採摘,採收之後,晒至八成乾時,再紮成小把後再晒乾貯藏備用。

藥材性狀

通常以身乾且葉大、顏色綠或紅棕色、無破碎、無葉黃者,聞之氣微,嘗之味微苦者品質較好。另有別名又稱為「杷葉」、「蘆桔葉」、「盧橘」、「無憂扇」等。

坊間常見的飲片通常切為絲狀,飲片寬約一公分左右,主葉脈切面有環狀維管束環,其葉上表面光滑且有光澤,葉之背面通常會去除絨毛,且葉主脈突起,側脈斜向伸出,其葉緣有疏鋸齒,近葉基部全緣,葉革質而脆,因此容易折斷。聞之氣微,嘗之味微苦。

該藥材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主要用於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等症狀。 

混淆物:荷花玉蘭

很多人會指著荷花玉蘭說是枇杷,其實這兩種植物乍看很容易混淆,但細分卻很容易。荷花玉蘭的葉子,其特徵在其葉厚革質,橢圓形,基部寬楔形,全葉深綠色,上表面有光澤,下表面有鏽色短毛以此為分別。另一種容易混淆的是大花五椏果的乾燥葉,其葉片呈倒卵形,頂端圓,葉邊緣有疏離小齒,葉上表面暗棕褐色,下表面棕色,披有鏽色短粗毛在其中,聞之氣微,嘗之味微澀。

枇杷葉:絲狀片。(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枇杷葉:絲狀片。(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枇杷葉絨毛易刺激咽喉 

依照臨床的使用會有不同的炮製方式,枇杷葉在經典名方中通常會腳註其要刷去毛,或是刷去毛蜜炙,或是刷去毛蜜塗炙黃等炮製方法。然枇杷葉必須去毛,若毛去不盡,則會令人咳。

現代研究對枇把葉的絨毛與葉子,進行化學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兩者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絨毛沒有致咳或產生其他副作用的成分,因此古代本草書籍所謂:「去毛不淨,射入肺令咳不已」,主要是因為絨毛從呼吸道直接吸入,刺激咽喉黏膜而引起咳嗽。

蜜炙枇杷葉。(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蜜炙枇杷葉。(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枇杷葉為中醫常用之方劑,其清代名醫葉天士所發明之川貝枇杷膏,更是居家常備藥,因此衛福部中醫藥司在藥典中規定該藥材所含的二氧化硫的標準量及重金屬砷、鎘、汞、鉛的限量標準之外,也因為是葉類的藥材,因此還特定規範了農藥殘留的標準,因此民眾可以安心使用,因應染疫後遺症的症狀,可以有不錯的改善效果。◇

「大眞博士話中藥」之影片介紹枇杷葉: